党的作风,是观察党群干群关系的“晴雨表”,更是引领社会风气的“风向标”。当党员干部把“为民服务”刻在心头,把“求真务实”落在脚下,党风政风的清新之气便会如春风化雨,浸润社会肌理,带动社风民风向上向善。这不仅是新时代党的建设的必然要求,更是亿万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深切期盼。
作风纯则民心聚,优良党风是“定盘星”。党的作风,核心是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从“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革命传统,到“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的坚定决心,优良作风始终是我们党赢得民心的“密码”。当党员干部们走出办公室,在田间地头倾听群众呼声,在社区楼栋解决“急难愁盼”,老百姓感受到的不仅是办事效率的提升,更是“党就在身边”的温暖。这种信任一旦建立,便能凝聚起攻坚克难的磅礴力量,让党的主张转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为社风民风向好打下坚实基础。
党风正则政风清,示范引领是“导航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党员干部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社会风气。近年来,从狠刹“舌尖上的浪费”到整治“会所里的歪风”,从规范领导干部配偶经商到推进“阳光政务”,党风政风的持续净化,让“办事不求人”“交往讲规矩”成为常态。当“门好进、脸好看、事好办”取代了“推拖绕”,当“清正廉洁”成为干部标配,群众自然会见贤思齐——餐桌上的“光盘”多了,红白喜事的铺张少了;邻里间的互助多了,计较算计少了。党风政风的“第一粒扣子”扣正了,社风民风的“衣领”才能挺括起来。
政风廉则社风淳,久久为功是“金钥匙”。作风建设非一日之功,社风民风的培育更需持续发力。要以“永远在路上”的坚韧,紧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新表现,整治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让“四风”问题无处遁形;要将作风建设融入日常,通过“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载体,让党员干部在理论学习中筑牢思想防线,在为民服务中锤炼初心;更要健全长效机制,用制度刚性守护作风建设成果,让“优良党风带动社风民风”成为一种社会共识和行动自觉。
风成于上,俗化于下。当党的作风全面纯洁,当党员干部成为清风正气的践行者、守护者,整个社会就会充满向上向善的力量。这股力量,能让诚信友善成为人际交往的底色,让勤劳进取成为干事创业的基调,让崇德尚礼成为社会运行的常态。如此,我们的社会必将更加和谐美好,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也必将更加真切实在。(李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