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作风建设要抓常、抓细、抓长。它不止于方法,更是实践指引;非一时之策,而是久久为功、薪火相传的持续工程。解锁这“三字”的深层意蕴,方能以过硬的作风破除积弊,催动干事创业的热潮奔涌不息。
培土固根,常拂拭,让作风在常态中养成。作风养成如春苗生发,绝非一日之暖可成。抓常,就是要使优良作风融入每一周、每一天乃至每一次具体工作,成为流淌在肌体中的血液。习近平总书记倡导并实践的“四下基层”,正是此道的精妙结晶。当干部真正沉入基层,其思考与决策便自然沾染泥土气息,工作作风亦随之转变。然而现实中,“小马拉大车”的窘境仍不少见:形式主义的繁复报表、官僚主义的层层加码,如同绳索捆缚着基层活力。为基层“减负松绑”之役,实为一场持久战,须臾不可松懈。作风之堤,松一篙则退千寻。唯有将其如影随形地嵌入日常工作,形成“管事管人、管人管思想作风”的良性闭环,作风建设方能如阳光雨露,随党建工作同步生长,滋养着事业之树日益繁茂。
见叶知秋,细着力,在细微处彰显担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一些党员干部的蜕变,往往始于看似无足轻重的一顿饭、一瓶酒、一张卡,终在微小贪欲中坠入深渊。抓细,就是要警惕“小问题”背后的“大隐患”,以纤毫必究的态度,防止用大而化之的“原则”掩盖具体而微的病灶。作风建设须以绣花功夫精准发力。要敏锐捕捉群众反映强烈的身边歪风,对公款吃喝、餐饮浪费等陋习露头即打;要从一盒月饼、一张贺卡、一次超标接待或一处超标用房这些“小节”严起。近期多地通报的违规收受礼品礼金、违规接受宴请案例皆是警钟:正是从这些细微“切口”着手,才能精准剔除附着于肌体之上的沉疴顽疾,推动新风正气从细微处升腾,层层穿透至基层末梢。
滴水穿石,长坚守,以长效机制涵养清风。作风问题常如“野火烧不尽”,具有顽固的反复性。若缺乏长抓的韧劲,只凭“一阵风”式的整治,常常是“雨过地皮湿”,风头一过便卷土重来。违规吃喝之弊,表面是“饭局”,实则为利益勾兑铺设的暗道,是“风腐交织”的危险起点——它不仅催生“舌尖腐败”,更易滋生团团伙伙的“小圈子”文化。此等毒瘤,非长期高压无以根除。作风建设,如逆水行舟,一篙也不容松劲;似滴水穿石,一滴都不可废弃。 必须拿出“反复抓、抓反复”的耐心,依靠“深入抓、持久抓”的恒心。要织密制度之网,构建起管根本、利长远的监督约束机制。对于胆敢触碰制度红线、闯入纪律雷区者,发现一起必严查一起,让法规制度真正“长牙带电”,使清风正气不仅充盈于外,更能渗入骨髓灵魂。(王云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