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党正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党的作风就是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告诫,时刻警醒我们作风建设的重要性。基层干部身处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作风是晴是雨,群众看得最真切,感受最直接,也最有评判权。可以说,基层干部的一言一行,一头挑着党的形象“金招牌”,一头担着百姓心中的“温度计”。当少数干部对群众诉求推诿搪塞,一句“我很忙,你别来烦我”脱口而出,这无异于在干群之间筑起一道无形的“隔心墙”,让原本应如鱼水般的关系,变得“油水分了层”。
作风之弊,其源在“心远”:莫让“冷漠症”凉了民心。作风问题,表象在言行“跑偏”,根子却在思想“掉线”。总书记深刻指出:“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若干部视群众诉求为“麻烦事”,将分内职责看作“额外负担”,其病根在于忘记了“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浙江余姚的“负面言行清单”正是对脱离群众倾向的精准“祛除病灶”,划出“红线”、亮起“红灯”。因此,打赢破除“心墙”的思想攻坚战刻不容缓,要做到常补精神之“钙”,把学习党的创新理论特别是群众路线论述作为“必修课”,深悟初心使命,让宗旨意识深植心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要做到勤照群众之“镜”,时刻以群众满意度为标尺,对照“负面清单”检视言行,闻过则喜、立行立改,祛除“冷漠症”。要做到勇破思想之“茧”,坚决摒弃“官老爷”心态,变“要我服务”为“我要服务”,变被动应付为主动担当,当好群众“贴心人”。
作风之转,其要在“心近”:卷起裤腿才能量准民情。转变作风,绝非喊口号、写材料,而是“既要‘身入’基层,更要‘心到’基层”,体现在“卷起裤腿下田地”“撸起袖子办实事”的具体行动中。作风的温度,就藏在干部沾满泥土的鞋底上,体现在群众眉头舒展的笑容里。只有真正“放下架子、扑下身子”,像走亲戚一样常到群众家里坐坐,同坐一条板凳、同喝一壶粗茶,才能听到“真声音”,发现“真问题”,赢得“真信任”。脱离实际、高高在上,永远无法感知民情冷暖。基层干部必须躬身力行,要做到脚下多沾“泥土香”,坚持“背包下乡”“网格走访”等各种实践方法,把办公室搬到田间地头、街头巷尾。周周下村居,月月解难题,真正“扑下身子”,与群众零距离。要做到耳中常听“百家言”,用心倾听群众“牢骚话”“心头盼”和“金点子”,不回避矛盾,确保听到掏心窝子的“真声音”,发现急难愁盼的“真问题”。要做到手上善解“千千结”,建立问题台账,分类施策。小事即知即办、立竿见影;难事勇于担当、协调联动、攻坚克难,用实效回应期盼,赢得“真信任”。
作风之固,其基在“心恒”:扎紧制度篱笆,涵养鱼水深情。作风建设,非一日之功。“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永远没有休止符。”既要靠思想觉悟的内生动力,更需制度约束的刚性保障。“负面清单”如同“警示牌”,数字化监督平台如同“探照灯”,其核心是将“以人民为中心”固化为可操作、可监督、可评价的“硬杠杠”,编织密不透风的“制度篱笆”。唯有如此,才能压缩任性用权空间,确保为民服务不因干部更替“断档”、不因时间流逝“褪色”,使作风建设从“一阵风”化为“四季雨”,持续滋养干群“鱼水情”。基层干部要敬畏制度“高压线”,自觉学习遵守各项规章和“负面清单”,时刻绷紧纪律弦,让权力在“探照灯”下规范运行,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善用监督“助推器”,主动适应数字化监督,将群众监督、舆论监督视为改进工作的“助推器”,习惯在监督下工作生活,确保服务不偏离轨道。争当执行“排头兵”,不仅遵守制度,更要积极践行和维护长效机制,将“以人民为中心”融入工作每个环节,用持之以恒的行动守护“鱼水情”。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基层干部作风转变,是赢得民心、厚植根基的永恒课题。广大干部当从思想深处“正本清源”,在服务群众中“躬身力行”,以长效机制“保驾护航”,确保干部之心与百姓之心同频共振、血脉相连。让每一次俯身倾听饱含深情,让每一次解决问题落地有声,如此,方能在新时代赶考路上,以扎实作风,向历史和人民交出优异答卷!(张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