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犹如党和人民事业发展路上的“绊脚石”“拦路虎”,严重阻碍政策落地、损害群众利益、消解政府公信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强调,要“把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摆在更加突出位置” ,这一要求既是对作风建设痛点的精准把脉,更是推动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在工作实践中,唯有以刀刃向内的勇气、靶向施治的智慧、动真碰硬的决心,才能真正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连根拔起。
要科学精准靶向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需多管齐下。首先,要从思想根源入手,加强党性教育,引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价值观,牢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将群众满意作为衡量工作的最高标准。其次,要优化工作机制,精简不必要的会议和文件,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注重实地考察、群众评价,让干部从“文山会海”和“留痕压力”中解脱出来,把精力投入到办实事、解难题上。此外,强化监督问责至关重要,要畅通群众监督渠道,鼓励群众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进行举报;对发现的问题严肃查处,既追究直接责任人的责任,也倒查领导责任,形成“问责一个、警醒一片”的效果。
在基层治理工作中,某地曾因形式主义问题导致乡村振兴项目推进缓慢,群众怨声载道。后来,当地党委政府深入剖析问题,从优化工作流程、强化干部责任意识、建立群众监督机制等方面入手,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进行集中整治。干部们主动深入田间地头了解实际需求,项目推进过程中的繁文缛节被大幅削减,群众参与度和满意度显著提升,乡村振兴工作也逐渐步入正轨。这一案例充分证明,只要敢于动真碰硬,靶向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就能为工作开展注入强大动力。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任重道远。我们必须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和“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将其作为作风建设的重点任务常抓不懈。只有真正铲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土壤,才能让干部队伍轻装上阵,以真抓实干的优良作风,汇聚起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力量,书写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答卷。(叶柯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