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宿州市武夷画院院长崔振先生的水墨画《秋趣图》,以一片素白为宇宙,在墨色的呼吸吐纳间,构筑了一方生机勃发的秋日秘境。画幅上方串串葡萄如紫玉凝露,浓淡枯润藏千态,藤蔓篆意缠风骨,一笔一墨皆是自然与心性的交响。画面左下方,雄鸡昂首振翅,欲啄垂珠,这一动一静、一实一虚的戏剧性定格,超越了传统花鸟的闲情逸致,成为生命意志的磅礴宣言。整幅作品无斧凿之痕,墨气淋漓间野趣横生,直抵文人画“逸格”之境。
崔振以墨塑魂,浓淡焦枯皆成骨血。鸡冠用朱砂点染,颈部翎毛以飞白皴擦出疾风掠羽之势,尾部墨团浑厚如铁,爪部焦墨如钩——浓淡交响间,蓬松翎羽下潜藏着铮铮铁骨。最妙在动态捕捉:脊椎如弓弦蓄满张力,颈项如矛直指苍穹,腾跃瞬间的气流震颤仿佛穿透纸背。此非写生所得,乃崔振深受“中国国画之乡”萧县文脉滋养,承王少石金石刀意、融薛志耘大写意神髓后,对生灵魂魄的哲学观照。雄鸡不再是田园点缀,而是“天行健”的图腾,其奋力一跃,直指生命永恒的渴望。
累累葡萄悬垂如星斗,墨分七彩幻化无穷。浓墨处若紫晶含露,聚天地精华;淡墨处似青霜笼纱,透月华清辉。藤蔓以篆籀笔意写出,枯笔飞白似千年虬枝,润笔婉转如新抽碧丝,线条在刚柔互济中构筑空间乐章。崔振在此完成双重超越:既以“墨葡萄”向徐渭的癫狂、八大的孤高致意,又以现代构成意识重组传统符号。垂珠不仅是自然物象,更成为“道法自然”的视觉隐喻——饱满籽实中沉淀着时光的甘露,恰似艺术家在公益长河中采撷的人间真味。
崔振国画中勃发的生命质感,根植于他深厚的现实耕耘。公益多年,他在少年眼眸中重拾对世界的惊奇;书画装裱里,他在古绢裂纹间触摸文明血脉;写生基地中,烟火人声滋养着笔墨的温度。公鸡跃动的原始冲动,正是艺术家以赤子之心拥抱生活的投影;葡萄的丰盈多汁,则是其艺术根系深扎民间土壤的甜蜜结晶。《秋趣图》的野趣,实为“人天合一”的现代诗篇——当公益情怀内化为艺术基因,水墨便拥有了心跳的温度。
此幅作品最动人处,在于将瞬间凝固为永恒。雄鸡永悬于将触未触的巅峰,葡萄恒持垂坠欲滴的丰盈。这种“悬停美学”,既是禅宗“当下即永恒”的视觉显现,亦暗合海德格尔“向死而生”的存在哲思。崔振以笔墨构建的不仅是一幅秋景,更是一座让观者驻足冥想的镜中宇宙——每个人都在雄鸡执着的姿态里,照见自己灵魂深处的渴望;在墨玉垂珠的光晕中,参悟得与失的生命辩证法。
崔振先生以公益为砚、生活为泉,研磨出既具传统风骨又饱含现代体温的水墨宇宙。《秋趣图》中这永恒跃动的雄鸡与垂垂不落的墨玉,早已超越物象本身,升华为艺术家生命境界的图腾——它告诉我们最本真的“趣”,不在逃离红尘,而在深情拥抱这人世间的一切鲜活与残缺。
作者简介:
赵汗青,文史作家、文化学者、高级记者、博士。宿州市白居易研究会会长、宿州市隋唐大运河研究会驻会会长、中国网•韵动安徽地方部新媒体主管,中国新闻杂志副总编。
已出版创作20万字军事历史小说《垓下之战》等九部长篇作品。
刘欣华;英文翻译、文化学者、博士,宿州市白居易研究会常务会长、宿州市隋唐大运河研究会会长,宿州市埇桥区政协委员、区知联会副会长、区欧美同学会副会长,中国网•韵动安徽地方部主任。
有千余篇散文、随笔、游记、译文散见于海内外各媒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