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安徽省固镇县文联邀请,日前,我们前往固镇,在当地书画家张会银、闫广信、张保峰、王东等人陪同下,采访了著名画家李德志。
李德志出生于1954年,祖籍萧县,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先后在固镇县第二中学、第三中学任教,退休后往来于固镇与深圳之间。
在当代皖北画坛,李德志先生以“兰花清韵”闻名,更以近几年来的禅意山水创作引发学界关注。这位从教坛走向画案的艺术家,正以其独特的哲学思考与笔墨语言,在传统山水画的当代转型中开辟出新境。
一、从“皖北兰王”到禅意山水的笔墨嬗变
纵观李德志艺术历程,可见清晰的进阶轨迹。早年他以写意兰花著称,其笔下兰叶“刚柔相济,飘而不弱”,墨色清润中见骨力,确如清代郑板桥所言“写兰如作字,秀叶疏花见姿致”。2019年百幅兰展可谓其第一阶段艺术总结。而后经黄山烟云、雁荡飞瀑、武夷丹霞的滋养,画家完成了从花鸟到山水的转向。这种转变非题材之变,实为心性之变——正如其自述“六十后始悟画道在虚静”。
二、禅意山水的三重美学建构
细读李德志近年作品,可析出三个显著特质:
1、形神观照:其山水创作深谙“六如”之法,在“如幻如化”的意境中打破具象桎梏,让山非传统之山,水非定式之水,于似与不似的微妙平衡中,直抵禅家“不着相”的真谛。如《山路弯弯图》,以淡墨层层渍染云气,山形在虚实间若隐若现,既非全然的虚无,亦非刻意的写实,恰如佛教“真空妙有”之境——空并非空无一物,而是含藏万有的灵动之态,观者于朦胧中自能体悟山水的精神内核。
2、笔墨禅机:他大胆突破传统皴法的程式化表达,独创“虚笔”技法,让笔墨本身成为禅意的载体。《天涯孤棹远》中,松针以枯笔散锋随性写出,不刻意追求形态的工整,却在笔断意连中透出苍劲与空灵。这种“不执着于形”的笔法,暗合《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之旨,笔墨所至,既是物象的呈现,更是心灵对“无住”境界的呼应。
3、空间哲学:画面中的留白绝非简单的空白,而是“无画处皆成妙境”的智慧体现。《青山觅诗》里,云气占据画面七成,山形仅居其三,这般大胆的空间构成,打破了“山水为主、云雾为衬”的常规。云气的“虚”与山形的“实”相互依存,恰似般若智慧中“色空不二”的辩证——色(有形之物)与空(无形之境)并非对立,而是一体两面,留白处的“空”反而让山的“色”更显深邃,引导观者在虚实相生中感悟空间的无限可能。
三、画中突破与文化语境中的价值
李德志的山水创作在美术文脉与当代语境中还是具有独特价值的。在二十世纪山水革新脉络中,他区别于张大千泼彩的绚烂、黄宾虹积墨的浑厚、李可染逆光的沉郁,突破性地将禅宗思维转化为视觉语言。《听泉图》系列中,泉流曲折藏机锋,让观者由“观物”转入“观心”,实现从“画可见之景”到“画可参之道”的跃升,印证了学者“当代山水需解决视觉与心性对应”的判断。
而在图像爆炸的数码时代,其作品的“寂照之美”更显珍贵。他摒弃视觉冲击,以“平淡天真”为旨,《青山着意》系列用浅淡墨色、克制笔触构建出温润安宁的意境。这种取向是对快节奏生活的温柔反拨,既延续文人“澄怀观道”传统,又为当代人提供了对抗喧嚣的审美路径。
李德志的艺术探索提示我们:传统的创造性转化,需要艺术家兼具文脉深度与当代视野。其禅意山水不仅是个人风格的突破,更预示着中国画从“视觉艺术”向“心性艺术”转型的一种可能。正如书法家张会银所言:“艺术的境界,既使心灵和宇宙净化,又使心灵和宇宙深化”,李德志正行走在这条净化与深化的道路上。
作者简介:
赵汗青,文史作家、文化学者、高级记者、博士。2021年歌词“我有一个梦”获安徽省一等奖。宿州市白居易研究会会长、宿州市隋唐大运河研究会驻会会长、中国网•韵动安徽地方部新媒体主管,中国新闻杂志副总编。
已出版创作20万字军事历史小说《垓下之战》等九部长篇作品。
刘欣华;英文翻译、文化学者、博士,宿州市白居易研究会常务会长、宿州市隋唐大运河研究会会长,埇桥区政协委员、区知联会副会长、区欧美同学会副会长,中国网•韵动安徽地方部主任。
有千余篇散文、随笔、游记、译文散见于海内外各媒体上。代表作有:缅因州赏红叶、秋风中的圆明园、爱上临海、西塘•等那一笼烟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