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文化 > 书画 > 正文

书法家杨继乾:墨韵人生,笔锋上的舞者

2025-07-25 17:18:01 | 来源: 中廉在线

在当代书坛众声喧哗、流派纷呈的格局中,杨继乾的作品始终如一脉清流,于喧嚣中独守一份宁静与深邃。他的书风深深根植于千年碑帖的沃土,却又在时代精神的滋养下绽放出独特的个性光彩,在传统与现代的张力之间,开辟出一片静水深流的艺术境界。那些跃然纸上的笔墨,既是对汉字美学传统的虔诚守望,也是一位当代书家对文化精神的独到诠释。

从皖北农家走向笔墨圣殿

杨继乾,号“守庐”,斋号“梦晋斋”。其艺术之路的起点,是安徽宿州市埇桥区澥河岸边一座朴素的农家小院。皖北大地的厚重与质朴,早早在他心中埋下了对传统文化的亲近感。年少时,昏黄的油灯下,他第一次握住毛笔,宣纸的纹理与墨汁的清香,便在他心里刻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

幸运的是,这条求索之路从一开始就有明灯指引。拂晓报社何继华等书法前辈的亲授,为他推开了书法艺术的堂奥之门。何先生笔力雄健、气象开阔的书风,让他领悟到书法不仅是技巧的展现,更是人格与气度的流露;而何先生对传统碑帖的精研与解读,则教会杨继乾在古人的笔墨中寻找艺术的密码。前辈的教诲,不仅为他奠定了扎实的技艺根基,更让他在日复一日的临池不辍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理念——“守庐”精神。这“守庐”二字,并非固守陈规的保守,而是在时代洪流中对文人书法禅意内核与隽永品格的坚守,是在变动不居的世界里,为心灵留存一片可以安放笔墨与精神的“庐舍”。

在农家小院的那段岁月,物质条件的简陋反而成了专注的催化剂。他常常带着干粮去县城的旧书摊,为一本残破的碑帖拓片省下几顿饭钱;在田埂劳作的间隙,也会用手指在泥土上比划着汉字的间架结构。那些与笔墨相伴的日夜,让他明白,书法的修行从来不是孤立的技艺练习,而是与生活、与土地、与生命体验的深度交融。皖北的风土人情,乡亲们的质朴坚韧,都悄悄融入他的笔端,成为其书法中难以言说的“地气”与“底气”。

硬笔筑基:微观处的宏大叙事

谈及杨继乾的书法,绕不开他在硬笔领域的深厚造诣。在他看来,硬笔书法绝非毛笔的简化,而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堪称“纸上的芭蕾”,在方寸之间演绎着汉字的万千气象。

他的硬笔启蒙,始于对王羲之《乐毅论》的精研。这本小楷经典,笔画精到、结构谨严,如一位严师,教会他在硬笔的限制中追求线条的质感与韵律。他常常对着拓片反复临摹,一笔一划皆求精准,从起笔的藏露到收笔的轻重,从偏旁的揖让到整体的呼应,都在微观的把控中体会古人的匠心。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他的硬笔线条逐渐具备了“力透纸背”的质感。

随着技艺日臻成熟,他开始将秦汉金石的气韵融入硬笔书写。那些碑刻中刀劈斧凿的刚劲,那些简牍中率真自然的灵动,都被他转化为硬笔笔尖的节奏与力度。 观其硬笔作品,字字珠玑,章法更是如星汉灿烂,疏密有致、虚实相生。一幅硬笔行书,既能见出笔画间的顾盼呼应,又能感受到整体的气韵流动,仿佛一首无声的乐章,在纸上奏响轻重缓急的节奏。这种对点位画结构的极致把控,为他后来的毛笔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手指对笔尖的控制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再握起柔软的毛笔时,线条便自然获得了穿透纸背的生命质感,硬笔的严谨与理性,悄然转化为毛笔在宣纸上的呼吸与律动。

毛笔之境:行书中的精神舞蹈

当笔锋饱蘸墨汁,落在宣纸之上,杨继乾便进入了另一片艺术天地。在他的毛笔世界里,水墨不再是简单的颜料,而是承载情感与思想的媒介,每一次挥毫,都是一场与传统、与自我、与时代的对话,在宣纸上展开着多重境界的精神舞蹈。

杨继乾将《兰亭序》奉为圭臬,他深知王羲之在会稽山阴的那场雅集,用笔墨定格了“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意境,其行书线条如行云流水,气韵贯通中暗藏万千变化。而杨继乾临《兰亭序》,不追求表面的形似,而是沉下心来揣摩“永字八法”在不同语境中的灵动转换——“之”字的二十余种写法,或舒展如漫步,或紧凑如凝思,每一种姿态都与整体气韵浑然天成。

他的行书创作,常在传统骨架中注入当代气息。观其书写的古典诗词,笔墨间能读出“明月松间照”的清幽,也能写出“大江东去”的豪迈。一笔“点”如高空坠石,力透纸背;一捺“波”似惊鸿展翅,舒展从容。行笔时,疾涩交替如呼吸般自然,墨色浓淡随情感起伏变化,整幅作品既保持着《兰亭序》式的书卷气,又洋溢着鲜活的时代精神。他写“清风”二字,线条轻盈如流岚;书“山河”二字,笔力沉雄似磐石,在笔墨的浓淡干湿中,完成对汉字意境的二次创造。

楷书:褚遂良风骨中的清健

杨继乾的楷书,深植于褚遂良的书法体系。褚体楷书以瘦硬通神、空灵飘逸著称,《雁塔圣教序》中那些“铁画银钩”的笔画,如同冰肌玉骨的君子,风骨内蕴而仪态万方。他临摹褚体,常对着拓片细细丈量笔画的长短粗细,琢磨结体的疏密聚散,将“中宫收紧,四周舒展”的结字规律烂熟于心。

但他并未止步于模仿。在长期实践中,他将皖北大地的厚重气质融入褚体的清瘦,形成了“瘦硬中见绵韧”的自家风貌。横画起笔如刀削般果断,收笔却带一丝含蓄的顿挫,似有千钧之力欲收还放;竖画如孤松立崖,挺拔中暗藏弹性;撇捺如仙鹤展翅,舒展却不张扬,始终在法度之内。他的楷书作品,字字如精心雕琢的玉璧,既保持着褚体的端庄秀丽,又多了一份骨力内蕴的沉雄,将楷书的“端严”演绎成一场动静相济的艺术舞蹈,于规矩中见生气,于法度中显灵性。

草书:张旭与怀素的当代回响

草书是杨继乾释放情感的重要载体,他将张旭的“狂”与怀素的“逸”融会贯通。张旭的《古诗四帖》如惊雷闪电,笔势狂放中见章法;怀素的《自叙帖》似奔泉出谷,线条流畅里藏筋骨。他研习张旭,领悟“笔走龙蛇”的气势开合;临摹怀素,体会“心手相师”的自在境界。

他的草书创作,常在酒酣耳热时灵感迸发。提笔落纸,笔锋如骏马脱缰,瞬间将内心的激情倾泻于宣纸。渴笔飞白处,如老树枯藤,苍劲中透着倔强;墨渖淋漓时,似暴雨倾盆,浓黑里裹着力量。写至兴处,他时而凝神聚力,让笔锋在纸上“战掣”,留下颤抖的线条;时而信手挥洒,任笔墨自由流淌,形成意外的飞白。但这份狂放始终有理性约束,如同奔涌的江河始终沿着河道前行,在张旭、怀素的笔墨基因中,注入当代人的生命节奏,让草书在传统的血脉里焕发新的活力。

双重身份的笔墨交融

多年的法官职业经历,为杨继乾的书法注入了独特的精神维度。这种特殊的生活体验,让他对笔墨的理解多了一层理性的深度。

法庭上培养的敏锐观察力,转化为对笔锋细微变化的精准把控。就像在卷宗中捕捉关键信息,他能让笔锋在提按顿挫间精准传递情感——或如裁决般斩钉截铁,或似调解般温和婉转。职业赋予的理性思维,让他的作品在自由挥洒中始终保持内在逻辑,即使是最狂放的草书,也能在看似无序的线条中找到章法的脉络。而那份对社会责任的体悟,则让他的笔墨多了一份人文温度,在书写中融入对生活的观察与对人性的关怀。

这种双重体验的融合,让他的书法在感性与理性之间找到了微妙的平衡。那些跃动的线条,既有艺术的飞扬,又有理性的沉稳,成为他生命体验的独特印记。

杨继乾的砚田耕耘,数十载未曾停歇,这恰是中华书道在现代语境中的创造性延续。那些游走于碑帖之间的墨痕,既是对《兰亭序》风骨的隔世回应,对张旭、怀素豪情的精神共鸣,亦是对当下文化精神的墨韵诠释。在这个键盘逐渐吞噬纸笔的时代,他始终坚持天天临习褚遂良的楷体,用一笔一画的坚守,对抗着快餐文化的浮躁。

杨继乾的作品启示我们:真正的书法创新,永远始于对传统最深的虔诚与最勇敢的超越。当每一笔墨痕都浸透了生命体验,当每一个汉字都承载了精神追求,那些黑白交织的线条便不再是简单的符号,而是在纸上重生为灵魂的图腾,在时光的长河中,静静诉说着中华文化的永恒魅力。

作者简介:

赵汗青,文史作家、文化学者、高级记者、博士。2021年歌词“我有一个梦”获安徽省一等奖。宿州市白居易研究会会长、宿州市隋唐大运河研究会驻会会长、中国网•韵动安徽地方部新媒体主管,中国新闻杂志副总编。

已出版创作20万字军事历史小说《垓下之战》等九部长篇作品。

刘欣华;英文翻译、文化学者、博士,宿州市白居易研究会常务会长、宿州市隋唐大运河研究会会长,埇桥区政协委员、区知联会副会长、区欧美同学会副会长,中国网•韵动安徽地方部主任。

有千余篇散文、随笔、游记、译文散见于海内外各媒体上。代表作有:缅因州赏红叶、秋风中的圆明园、爱上临海、西塘•等那一笼烟雨等。

责任编辑:张艺
手机版
相关阅读
点击排行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法律顾问 | 人员查询 | 手机版
本站所刊登的视频﹑信息和专题专栏资料
均为中廉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190328 值班电话: 13031055678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法律顾问:北京市隆安律师事务所 京ICP备19041149号-1 经营许可证:京B2-20192563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9041 出版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零字第朝200078 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京)字第16360号
技术支持:沈阳网站建设公司-开阳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