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乳臭未干”的基层公务员,走进工作岗位,对任何事都感觉新奇,同时也有一种“不入群”的感觉,在与村民沟通时,我郁闷的发现,不论自己怎么调动气氛,自己与他们之间始终存在一种若有若无的隔阂。后来慢慢地看见工作时间长的同事、村书记等与他们的交流才发现原来自己是少了点“接地气”,因为在群众看来,最平凡朴实的“土话”才是最好的“连心桥”,为此我努力改变自己,融入他们,现在我也变成了“铁普”(铁沙盖普通话—本地话)的一员。
此时我幡然醒悟,让村民认可你,接受你的不是高谈阔论的理论文章,也不是条理清晰的政策文件,而是能拉近距离的“本地话”、能产生共情的“家常话”、能融洽关系的“玩笑话”。这些平凡的话语里蕴藏着真心和真情,连接着民心。
“本地话”里蕴真心。对村民来说,他们欣赏不来“文绉绉”般的官腔话,唯钟情于平心而论的实在话。所以基层工作从来和高雅“不沾边”,群众需要的“看你是怎么做的远大于听你是怎么说的”,这才是真正为村民想,但说从来都是一块打开群众心扉的“敲门砖”,说可以拉进彼此关系,更加了解村民所想所需。因此,作为基层干部,我们首先要学会说本地话,交流要学会用本地话,宣传政策更要把他们转化为“本地话”。本地话虽然只是一种方式,但是村民却能从中看到你的真心和重视,也能考验自己是否熟知政策,可以让政策普惠村民。
“家常话”里藏真情。俗话说:亲碰亲,拉家常,家常一拉,亲上亲。刚到乡镇工作,有许多不适应,总感觉自己“水土不服”。后来一次工作的安排,我成为了包村干部的一员,平时一有时间我很愿意去我所包村民家里聊聊家长里短,在这里我不是干部,我更多像是一个倾听者、一个晚辈。我们常说语言能传递感情,相对于“本地话”而言,家常话属于更进一层的情感。每一句唠家常里有着村民的期盼与认可,如果村民愿意与你聊家常话,那意味着他对你的认同,愿意打开心扉向你倾诉,这得淳朴的村民在心里把你记着。因此,我特别喜欢村民那淳朴的话语,那是信任、是真情,是基层干部最幸福的奖励。
“玩笑话”中连民心。刚到乡镇时,感觉只要做好本职工作,讲好政策就万事大吉;可是过了段时间,感觉村民与我有条界线。成为包村干部的第一天,我便被安排随一名老同志下村了解情况,进村候许多村民时不时与他说两句玩笑话,融洽的干群关系让我很是羡慕,也被这种氛围所感染。我虚心向他求教,他告诉我:“平时一个小小的玩笑,能暖到村民的心,玩笑也需要你在前面付出无数真心和努力,村民才敢和你开玩笑;群众是一个最敏感的群体,谁为他好谁对他差他们心里跟明镜儿似的”。是啊,我们只看到他与村民“嬉笑怒骂”游刃有余,“玩笑话”随口就来,但如果没有前面的真心真情,为民真想、真干,甚至对你都不熟悉,村民又怎么会愿意与你东拉西扯、开“无伤大雅”的“玩笑”呢?干部与群众间的每一句“玩笑话”里折射出的都是民心民意,也是村民认可你的最好回应。
常言道,话从口出,意从脑来,说话就是一门艺术。而对像我一样的基层干部而言,群众语言更是一门从未涉猎、高深的学问,从做事到沟通,无时无刻都体现出这门学问的艺术,曾有位村支书对我说:群众语言是最难学的语言,也是最能体现干群关系的一门语言,书本是学不到的。是啊,这个学问对于我来说不仅在于“说”更在于“做”。从学“本地话”到“家常话”,再到“玩笑话”,一嘴乡土味,平凡动民心,这是一种情感的不断深入,更是干群关系的层层递进,只有我们干群关系好,才能发挥基层堡垒作用,行稳致远,在基层这片广阔天地砥砺前行、续写乡村振兴新篇章。(史晓辉 乌兰察布市察右中旗铁沙盖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