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毕业季,“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的激昂誓言总在校园回响。一批批满怀理想的年轻人奔赴基层,将滚烫的青春情怀倾注于广袤乡土。要让年轻人在基层真正留得住、干得好、扎下根,仅靠一腔热血远远不够,更需要现实的土壤与制度的支撑。
正视“成长阵痛”,筑牢扎根基层的心理根基。初入基层,理想与现实的碰撞往往带来深刻挑战。远离繁华的孤寂、生活条件的落差、方言沟通的壁垒、专业实践的迷茫……这些具体而微的困难,都可能动摇热情、滋生焦虑。一些年轻人陷入“本领恐慌”,甚至萌生退意。这提醒我们,对基层艰苦和复杂程度需有清醒认知与充分准备。唯有在思想上真正“墩实苗”,引导青年将暂时的“水土不服”视为成长的必经淬炼,才能在风雨中挺直脊梁,让情怀在直面挑战中愈发坚韧。
锤炼“实战筋骨”,激发扎根基层的内生动力。情怀的持续滋养,源于价值实现的真切体验。当年轻人在摔打中告别“新手村”,第一次独立完成项目、成功化解矛盾、推动政策惠及百姓时,那份“被需要、能作为”的成就感,便是最强大的定心丸。基层是锤炼能力的“练兵场”,在协调推进中学会统筹,在群众工作中懂得共情,在化解难题中增长智慧。每一次“风吹雨打”,都是“墩苗壮骨”的珍贵养分,在解决一个又一个具体问题中,青年们感受自身成长与乡土变化,让情怀在实干中升华、浓郁。
构建“暖心生态”,夯实扎根基层的制度保障。要让青年才俊心无旁骛地奉献基层,必须破解其后顾之忧,铺就长远发展之路。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人才支持项目精准发力,政策暖流不断涌向基层。然而,将政策愿景化为现实图景,仍需在落实落细上持续加力:要推动资源、项目向一线倾斜,促进高校专业设置与地方产业深度融合,确保人才“英雄有用武之地”;要搭建“安心立业”的基础,聚焦住房保障、子女教育、配偶就业等“关键小事”,以暖心政策解除后顾之忧;要打破论资排辈,构建“重实绩、看担当”的晋升机制,优化薪酬激励,让实干者有位、有为者得利,破除“困守基层”的担忧。
青春因情怀而璀璨,更因担当而厚重。我们礼赞奔赴基层的选择,更要用心用情铺就一条让情怀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坚实道路。(韩思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