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廉洁先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农村基层干部廉洁履行职责规定》,为新时代基层干部立规矩、明底线、树标杆。这份文件既是“紧箍咒”,警示干部远离贪腐泥潭;更是“护身符”,护航干部行稳致远。在全面从严治党的背景下,基层干部作为联系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唯有以思想之纯正、制度之刚性和行动之担当,方能筑牢基层政治生态的“绿水青山”,为乡村振兴注入澎湃“廉动力”。
思想铸魂,以“清醒头脑”校准廉洁坐标。“心有所畏,方能行有所止;思有所戒,方能权有所规。”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想信念的滑坡往往始于精神防线的失守。《农村基层干部廉洁履行职责规定》将“思想引领”置于首位,正是要求干部从灵魂深处培植廉洁基因。以学养廉,补足精神之钙。基层干部需将《规定》作为“案头卷”,深学细悟其核心要义,将“严禁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禁止优亲厚友”等条款内化为价值准则。通过定期开展廉政党课、专题研讨,将理论学习与党性锤炼相结合,让“权为民所用”的理念融入血脉。建立“每日一学、每周一思、每月一评”机制,在常学常新中校准价值坐标,破除“山高皇帝远”的侥幸心理。以德润廉,涵养清风正气。廉洁不仅是纪律要求,更应成为道德自觉。基层干部需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以“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的古训修身,以“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情怀践诺。通过家风建设、道德讲堂等活动,培育“重义轻利”的处世哲学,让“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红色传统在新时代焕发光彩。以警示廉,敲响自律警钟。思想防线的巩固离不开警示教育的震慑。通过观看反腐纪录片、剖析违纪违法典型案例,深刻认识“微腐败”对党群关系的侵蚀。建立“三问三省”机制:面对利益诱惑时问初心、行使权力时问职责、服务群众时问成效,让敬畏之心成为抵御围猎的坚固盾牌。
制度固本,以“刚性约束”织密监督网络“制度如渠,行为如水;渠正则水直,规严则行端。”《规定》将制度建设作为关键抓手,通过织密监督网络、规范权力运行,从根本上压缩腐败滋生空间。明责定规,划清权力边界。依据《规定》细化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将宅基地审批、惠民补贴发放等高频事项纳入规范范畴,明确“什么必须为”“什么不可为”。绘制权力运行流程图,标注廉政风险点,让干部“按图履职”、群众“看图监督”。建立“红黄蓝”三级预警机制,对苗头性问题早发现、早提醒、早纠正,防止小错酿成大祸。科技赋能,提升监督质效。在数字化时代,廉洁建设需插上智慧翅膀。搭建村级事务数字化平台,实现资金使用、项目招标等全流程线上留痕、实时追踪。推广“云公章”“电子监察”系统,用数据锁死“人情章”“糊涂账”。畅通“扫码监督”“一键举报”渠道,让群众指尖上的监督转化为制度上的震慑,形成“人人可监督、事事受约束”的良性循环。多方联动,凝聚监督合力。构建“上级监督+同级监督+群众监督”立体化监督体系。乡镇纪委定期开展专项巡查,村务监督委员会全程参与重大决策,村民代表通过“议事日”“质询会”行使监督权利。建立监督结果与考核奖惩挂钩机制,对履责不力者严肃问责,对敢抓敢管者撑腰鼓劲,让制度长出“钢牙利齿”。
行动赋能,以“实干担当”彰显廉洁成色。“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廉洁的成色最终要在服务群众、推动发展的实践中检验。《规定》的落地见效,离不开干部以实干担当书写忠诚。在为民服务中践行廉洁承诺。坚持“三不”原则:下村调研不扰民,解难题不推诿,办实事不求报。建立“民生需求清单”,将群众关心的道路硬化、饮水安全等事项列为“必答题”,以“马上办、现场办、跟踪办”的作风取信于民。推行“阳光服务”机制,通过村务公开栏、微信群等渠道公示办事流程、进度和结果,用透明公开赢得群众信赖。在攻坚克难中锤炼廉洁品格。主动投身乡村振兴主战场,在产业发展、环境整治、矛盾调解等一线实践中经风雨、见世面。面对利益纠葛时敢于“唱黑脸”,在项目招标、资金分配中严守公平底线;面对人情干扰时勇于“当包公”,在低保评议、土地流转中坚持公道正派。以“宁得罪人、不负百姓”的担当,将《规定》要求转化为造福乡梓的实际成效。在文化浸润中培育廉洁风尚。将廉洁文化建设融入乡村振兴整体布局,通过绘制廉政文化墙、编排乡土廉洁戏剧、传唱《村规民约三字经》,让清风正气浸润千家万户。开展“清廉家庭”“最美村居”评选活动,以家风带民风、以民风促政风,形成“人人崇廉、户户尚洁”的乡村新风尚。( 储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