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金秋十月,硕果累累的时节,我带着新时代如何弘扬和传承红旗渠精神这个课题,于今年10月16日亲赴河南林州,通过参观红旗渠纪念馆,听取讲解员绘声绘色的讲述,实地参观主干渠和青年洞的壮美,比较系统全面地了解了林县人民为什么要实施引漳入林工程?是怎样开凿成这条跨越山西、河南两省全长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如何形成的震古烁今的红旗渠精神?使我的心灵得到了净化,思想得到了升华,深深感到: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实现我们党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和新征程上,弘扬和传承红旗渠精神,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躬耕实践,见到实效。
第一,弘扬和传承红旗渠精神,必须像当年林县的党员干部那样,想人民之所想,干人民之所盼。林县历史上是一个10年9旱,严重缺水,水贵如油的地方,明清时期大旱年景,曾几次出现人吃人的现象。建国后,1959年大旱,河水断流,井塘干涸,农作物严重歉收。1960年,大旱200多天,人民群众要到很远的地方担脏水、取苦水食用。在这种情况下,林县县委一班人统一思想,果断决策,要从山西平顺、太行山腰开凿70余公里主干道水渠,引漳河之水到林县,彻底解决数百年来林县缺水用水的困难。他们的这一决策,可以说是一呼百应,得到全县人民的大力支持。28岁的县委书记杨贵和全县几百名党员干部,于1960年2月带领8万农民,打着红旗、推着小车、扛着锹镐、拿着锤子钢钎上了太行山。党员干部和群众一样,啃窝头、吃咸菜,迎风斗雪、风餐露宿,苦干10年,终于修成了这条造福子孙万代的红旗渠。如果我们的党员干部都能像当年林县的党员干部那样,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与人民同甘共苦,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过不去的难关,解决不了的问题。
第二,弘扬和传承红旗渠精神,必须像当年林县人民那样,吃大苦、出大力,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红旗渠工程从1960年开工到1969年全面完成,历时10年。在极其艰难的施工条件下,为了解决住宿吃饭问题,数万民工在工地上住山缝、宿崖洞,凡是能躺下的地方都住着人,实在没地方就露天打地铺,冬天冷了就把茅草当铺草来驱寒。民工们风趣地说住的是清凉宫:“蓝天白云做(作)棉被,大地荒草当绒毡。高山为我放岗哨,漳河流水催我眠。”吃饭是民工们自带口粮,不足部分集体储备粮补足,蔬菜由生产队统一送到工地,县里每个工日补两毛钱。他们还通过挖野草、摘树叶补充能量解决温饱问题。在没有大型现代工程机械的帮助下,民工们凭着锤子钢钎,奋战于太行山悬崖绝壁之上、险滩峡谷之中,逢山凿洞、遇水架桥,创造了惊天伟业。为了早日将浊漳河水引入林县,300名青年组成突击队施工。为了激发斗志,他们在太行石壁上挥毫泼墨:苦不苦,想想长征两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他们以“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硬是靠锤子、铁镐和钢钎,凿通了616米长的“青年洞”。为了修建红旗渠,81位干部群众献出了他们宝贵的生命。10 万民工10年里共削平山头1250座,建渡槽152座,凿隧洞211个,建各类建筑物12408座,挖砌土石方2225万立方米,经费总开支仅仅6800多万元。建成了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之一,全长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习总书记指出:红旗渠就是纪念碑,记载了林县人民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要用红旗渠精神教育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社会主义是拼出来、干出来、拿命换来的,不仅过去如此,新时代也是如此。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充满艰辛、充满创造的壮丽事业,我们尤其需要大力弘扬红旗渠精神,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事业干到底、做成功。
第三,弘扬和传承红旗渠精神,必须像山西平顺人民那样把别人的困难当做自己的困难,团结协作、舍己为人。周恩来总理说:“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引漳河之水到达林县,修建红旗渠,有40多公里经过山西平顺县,需要占用平顺县的一些土地、山林,还要拆迁一些群众的房屋,平顺县人民以其博大的胸襟,发扬团结协作、舍己为人的共产主义风格,为了解决林县人民世世代代吃苦水、喝脏水、用不上水的困难,修渠需要挖掘那块土地、开凿那片山林、拆迁那家房屋,都不打折扣,不讲价钱,确保了工程的顺利进行(全部补偿款仅为30余万元)。修建红旗渠的负责人、原县委书记杨贵在回忆录中深情地说:“创业艰难,饮水要思源。当我们用到红旗渠水的时候,永远不要忘记为建设、管理红旗渠而光荣牺牲的先烈、英雄模范和一切作出过贡献的人;永远不要忘记为了人民的利益,能够实事求是、坚持真理、忍辱负重的同志;永远不要忘记献出了聪明才智的各级工程技术人员;永远不要忘记山西省委、晋东南地委、平顺县各级党委和广大干部群众给我们的支持和帮助;永远不要忘记红旗渠建设最困难的时候,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无偿援助;永远不要忘记新闻战线的同志们对红旗渠建设的舆论支持;永远不要忘记党中央、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和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必须大力弘扬红旗渠精神,团结协作、众志成城,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各样的“拦路虎”和“绊脚石”。
第四,弘扬和传承红旗渠精神,必须像开凿红旗渠的工匠人那样,始终坚持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白驹过隙,岁月如歌,红旗渠从1960年开凿至1969 年建成。半个多世纪过去了,经历无数次山洪冲击,仍然巍然屹立,不倒不塌。垒砌的每一块山石似乎在向我们诉说:我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不怕任何风浪的冲击。陪同我参观红旗渠的林州市人大副主任牛永奇给我介绍说:当年参加红旗渠的建设者和工匠们,都对工程质量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有个绰号“黑县长”的副县长,在工地监工10年,一手拿锤,一手持钎,敲空鼓、插缝隙,质量不合格,绝不放过。正是凭着在工程质量上人人负责,严格把关,确保了红旗渠没有一处“豆腐渣”工程。
奋斗永不止步,梦想从未停歇。20 世纪 60 年代“战太行”建成红旗渠,解决了饮水吃饭的生存问题;80 年代,10万建设大军“出太行”,实现了劳动力转移,使林县的建筑业品牌声名远播;90 年代末到新世纪初,伴随着“富太行”的号角,打工族返乡,工商业发展千帆竟发,创新创业奋楫争先……梦想,照进了林州大地,点亮了每个林州人的心灵。目前,林州经济社会亮点纷呈: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中国建筑之乡,全国干部培训基地,全国文化先进市……等等。林州人民以自己的理想、奋斗、坚韧和奉献,实现了梦想,让牺牲者欣慰,让奉献者无悔,更使接力者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红旗渠精神同延安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是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永远震撼人心”。红旗渠,承载历史,见证梦想,昭示未来。(闫建国:北京市西城党校原常务副校长,西城老干部思想政治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市和西城区老干部宣讲团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