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比喻、紧跟潮流的用词......这是当下青年人文章写作的特点,他们让工作的点滴、成长的心得、他人的教诲刻上青春的痕迹,基层的故事如天籁之音娓娓道来。在深入开展第二批主题教育之际,广大青年干部要勤学慎思,仰观俯察,在通读原著中、日积月累中一起写好属于青年人的“网言微语”。
“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最好的素材来源仰观俯察。材料写作源于生活,源于工作,写好文章的开始在于立题的新颖,每个人都是生活的记录者,只要留心细微之处,基层的广阔天地,总能为我们提供丰富、新颖的素材。同时,也要多多留意时下社会热点,结合个人看法与观点,传递正能量,激励青年担当。从去年走红的热词“小镇做题家”,到今年的“孔乙己的长衫”“千万工程、浦江经验”等热词频出,仔细留心各平台刊发的优秀作品,不难发现这类主题的稿子录用率很高。举两个例子,最近“显眼包”“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也出现在了文章中,契合了热点又贬义葆化,很是吸引眼球。又如中秋临近,一些文章将组工干部的特点与不同种类的月饼结合起来,既生动又新颖。类似的还有许许多多这样的例子,只要用心留意,生活这座富矿总会给你无尽的灵感。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最好的方法在于日积月累。如果说好的素材、亮眼的标题是突出重围的加分项,那么内容逻辑便是根本内在。年轻干部作为初学者,立意不够新颖,内容飘忽主题之外,缺少真情实感,逻辑混乱且空话套话较多,距离上稿刊发通常还有一定的距离。对此要多花费时间学习其他平台一些优秀文章的写法,从文章的标题拟定、框架结构、论点阐述等方面仔细研究,不断积累文章叙述方法,适时摘抄一些亮点金句,并尝试着以模仿的形式,去表达自己的所做所想。“文章三千,只取一瓢饮即可。”阅读积累不在于多而在于细,既要钻进材料,也要跳出材料,总结归纳形成清晰的逻辑链,多多尝试,多多试错,我想“不会写”“写不好”的问题也将迎刃而解。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最好的回报在于持之以恒。好的文章在于反复修改,反复推敲,在量的累加中实现质的提升。同时在文章投稿中也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在重要报刊及社媒等平台发表肯定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青年干部初来乍到,尚未掌握套路方法,多次投稿失败、未获推荐的经历是常有之事,切勿因此降低了自我要求,丢失了继续撰写的信心。“再进再困,再熬再奋,自有亨通精进之日。” 请相信一篇再差的初稿,经过不懈努力的雕琢,也能够在顶级的平台发表。通过努力尝试,定下文章发表的小目标,哪怕很微不足道,也能够让自己获取力量源泉,打开写作动力,形成常写常新的良性循环。因此,青年干部要摒弃“提笔千斤重”的不良习惯,拒绝一时兴起和三分钟热度,将高质量文章留在基层大地。
总之,如果你要写材料,你就不能只写材料,你要写生活的感悟,写四季的辗转,流年的故事,写希望的田野、乡村的振兴,写好青年的网言微语,写新时代的展望与画卷!(西屏街道/徐锦皓 象溪镇/周露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