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安徽省潜山野寨中学新考取军校的20名同学回信,对他们予以亲切勉励。回信指出:“你们把从军报国作为人生追求,今年考上了军校,开启了军旅生涯,我向你们表示祝贺。推进强军事业,需要一批又一批有志青年接续奋斗。希望你们铸牢忠诚品格,刻苦学习训练,锤炼过硬作风,努力成长为高素质专业化新型军事人才,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贡献力量。”
野寨中学诞生于抗日烽火年代,为永久纪念抗日阵亡将士,1943年,皖鄂两省十三县知名人士发起倡议,在天柱山麓野人寨修建陵墓,同时为保护陵园、培养将士遗孤及地方优秀青年,又在此开办纪念学校,取“景仰忠烈”之意,始名“景忠中学”,后改校名为“野寨中学”。我作为野寨中学的2015届毕业生,十分荣幸自己能在这样一所充满红色精神的学校求学三年。硕士毕业以后,虽未能戎装报国,但我不忘“景忠·成人”的校训,选择回到家乡当一名基层选调生,在基层挥洒激情、在一线绽放青春、在乡村实现理想。广大青年干部要读懂“回信勉励”,汲取“三种力量”,用信仰扛起时代责任、用奋斗践行初心使命、用奉献涵养为民情怀,让青春之花在火热实践中绚丽绽放。
读懂“回信勉励”,汲取“黄金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信仰力量,增强坚守信念的定力。“风雨浸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在风雨如磐的长征路上,红军将士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激战腊子口……正是凭借着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坚强的革命意志,我们党在一次次绝境逆境中重生,愈挫愈勇,最后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创造了不可思议的奇迹。一百多年来,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无畏前行,多少革命烈士为了这个理想抛头颅、洒热血。心有所信,方能行远。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全民踔厉奋发的时代,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历史责任落在了青年一代身上,任务光荣而又艰巨。广大青年干部要向舍身为国的红军将士学习,汲取“不破楼兰终不还”的精神力量、坚定“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崇高信仰、保持“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政治定力,将祖国命运和个人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将个人理想融入到国家和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将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改革和开放的浪潮中,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拳拳之力。
读懂“回信勉励”,汲取“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担当力量,增强不懈奋斗的定力。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第48军176师等部队响应号召,视死如归奔赴战场,是为两度参加淞沪抗战。176师是一支英雄的队伍,在战争年代历经淞沪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转战沪、苏、浙、皖、鄂五省,后驻防潜山英山太湖等地大别山—长江防线,至1942年为止,该师六年中历经大小百战,歼敌数千,给日军以沉重打击。全师于历次战役共计阵亡校官6员,尉官89员,士兵3618员。176师上校团长谢鼎新、蔡朝焜、褚兆月等将士相继在战斗中壮烈殉国。为弘扬抗日阵亡将士的爱国精神,1943年9月,爱国人士将收集到的985具遗骸,安葬在天柱山麓、潜河之滨的野人寨,并修建陵园,依陵建校,以校护陵,近八十年弦歌不辍。战争年代,革命英雄不怕牺牲、挺身而出,担负起了保家卫国的重任;和平年代,广大青年干部要初心如磐、使命在肩,担当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任,把践行初心与担当使命相结合,在担当中历练,在尽责中成长;坚持真抓实干、不懈奋斗,在做实事、抗急事、破难事中磨练自己,勇于当一颗“螺丝钉”、敢于当一名“急先锋”、甘于当一个“店小二”。
读懂“回信勉励”,汲取“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奉献力量,增强无私为民的定力。在炮火中求学、荆棘里拓荒,以优异成绩从国外军事工程学院毕业后,毅然选择回国的钱七虎在为国铸盾的道路上笃行不殆,始终奔波在工程一线、不懈奋战在科技前沿,把最好的青春献给了祖国防护工程事业。功成名就后仍不忘反哺家乡,用自己的积蓄设立了“瑾晖慈善基金”,从上世纪90年代到现在,共资助584位学生,帮助他们完成求学梦想;数十年来,钱七虎甘为人梯,先后培养了数十名防护工程学科人才,为国家科技事业贡献力量;退休后,依然为川藏铁路建设、渤海湾海底隧道论证建言献策,钱七虎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真正践行了“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无私奉献精神。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广大青年干部要爱党为党、爱民为民,立足岗位、立足实际,解决好群众的急难愁盼、关键小事,把青春奉献给党和人民、把成绩体现在人民的向往中、把功德树立于群众的口碑上;要始终把人民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当好“调查员”,多去田间地头走一走、多去百姓家坐一坐,倾听群众需求,切实把人民群众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
学弟们继承革命英烈不朽精神,献身国防,矢志强军,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贡献力量;学长我也会在基层“沃土”茁壮成长,练就过硬本领,用一腔热血和拼搏奋斗谱写“为人民服务”的青春华章。(安徽省潜山市龙潭乡人民政府 汪忆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