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中,作为重要学习材料的《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第一篇以党的“重大责任”开篇,可显其重要意义。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肩上的重大责任,就是对民族的责任,对人民的责任,对党的责任。”其中最核心的便是对人民的责任,即“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意指人民才是国家的根基,根基牢固,国家才能安定。“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人民是党的初心,是共产党员奋斗的使命。新时代新征程,广大党员干部要从“初心”出发,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坚定不移走好党的群众路线。
一是要提升服务能力,找准群众工作的切入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作为“答卷人”,首先要厚植“人民至上”的为民情怀,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感悟党和人民之间的鱼水深情,夯实群众工作的认识基础,稳稳站牢群众立场,践行“永远和群众一条心,永远和人民一路行”的理念,自觉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其次要坚持终身学习、增强本领,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领会理论内涵,主动学好经济、法律、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不断充实做好群众工作的“知识库”,提升服务的工作能力;同时作为党员干部,求真务实是基本要求,要夯实个人工作作风,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在工作中找准群众工作的切入点,履职尽责,用心用情用力做好关乎群众福祉的每一件小事,以“民之所忧我心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的决心,为群众办好实事。
二是要关注民声民意,拉紧群众工作的连接线。正所谓“民可近不可下”,从“腾地晒粮”就可以看出,举手之劳的小事,就能实实在在的“晒”到群众心坎上,也“晒”出了为民初心。随着新时代发展,百姓生活的需求会越来越丰富,特别是当今网络已经成为民声民意重要的信息表达和获取通道,走好网上群众路线成为了新形势下对党密切联系群众的继承和创新。
作为公职人员、党员干部,坚持听民声、察民情、解民忧,主动学网懂网用网,才能更加接地气地“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要积极主动走到互联网浪潮中,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与群众话家长里短、柴米油盐,听取民意并给予回应,让群众有地发声,发声能得到回应,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的信任感;同时,为民办实事并非易事,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多且杂,难免夹杂着“抱怨声”“抨击语”,要从中读懂群众的诉求和期盼,克服畏难情绪,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搭建起纾民忧、暖民心的桥梁。
三是要做好民生建设,铺开群众工作的服务面。“民有所盼,政有所为”。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一系列民生工作战略部署,都体现了“治国有常,利民为本”。追求美好生活是人民群众永恒的主题,永远是进行时,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坚持人民至上》重要文章中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句空洞口号,必须落实到各项决策部署和实际工作之中。留心观察身边,会发现城中村整治正在让我们的生活环境变得更加美好、“十五分钟生活圈”建设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便利、社区服务让老人和小孩得到了更多关怀,从生活方方面面中就可以切身感受到党与政府正在为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而努力奋斗。
作为党员干部,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立足本职工作主动投身到政府民生建设中,贯彻落实上级各项工作部署要求,在应对经济发展挑战中掌握工作主动权、打好发展主动仗;要强化责任担当,提高斗争本领破解难题,发挥智慧与力量多出为民惠民便民的实招硬招,传递担当干事的工作导向,助力推动各项工作提质增效,真真切切为人民谋福祉。
人民永远是我们党最坚实的依托、最强大的底气。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需要广大党员干部始终牢记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第一职责是为党工作、第一目标是为民谋利,肩扛党赋予的“重大责任”,办每一件事、干每一项工作、做每一项决策都要把群众满意作为抓工作的方向标、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标准尺,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林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