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2年的盛夏毕业季,有幸从一名研究生毕业成为选调生,从火炉城市回到家乡,内心沉淀的都是满满的归属感和责任感。从大学的象牙塔走上选调生岗位,人际环境到生活环境,学习内容到工作内容,一切都是崭新的,站在新的起点上,既有作为一名选调生回到家乡工作的憧憬与兴奋,也有面对陌生环境的迷茫与畏惧。要想快速融入工作环境,我们就得努力过好“三关”,扣好从“校门”走进“机关门”的第一粒扣子。
从“校门”走进“机关门”的选调生们需要在多听多问中度过“方言关”,夯实与群众沟通的语言基础。选调生们都是从全国各高校选调到基层干事创业的大学生,经过大学的学习,无论是语言表达还是讲话习惯都比较学术化;全国各地的方言多种多样,如何能够适应与自己家乡和学校不相同的语言,能够听懂当地的群众说话、说当地群众听得懂的话,这给我们出下了第一道难题。我们要与当地的群众多交流,多沟通,从平时唠家常到讲工作,从听懂群众说话到说群众听得懂的话。要与同事、基层干部多交流,多询问一些当地的“土话”“俗话”,及时记录一些自己反复听不懂的方言、新听到的有一些方言,利用业余时间多温习,多学习,才能真正做到“听得懂群众说的话,讲群众听得懂的话”,打好与群众沟通的语言基础。
从“校门”走进“机关门”的选调生们需要在多学多用中度过“政策关”,搭起为群众服务的民心桥梁。在学校,我们学习的主要是系统理论;在机关,我们执行的主要是具体政策。只有把政策学懂弄通,才能把民生政策讲明白,办明白。选调生们要保持学习的热情和对新知识的求知欲,充分利用书本、互联网、政务平台等相关媒体及信息载体了解工作领域的政策文件,整理自己的“政策笔记”,建立自己的政策理解框架,把政策中的主要内容、重要内容、经典案例记录在自己的笔记里、脑海中。也要向有工作经验同事、领导、干部多询问、多交流,了解政策落实过程中会遇到的困难和阻碍,让政策执行的全过程在脑海中立体化呈现,从自己看懂学清到能够向群众讲出来、讲明白,真正做到让政策从“白纸黑字”走进“千家万户”。
从“校门”走进“机关门”的选调生们需要在多磨多练中度过“经验关”,扎好做群众工作的情感纽带。选调生们走向工作岗位,必须要过的就是群众工作这一关,但是选调生们对群众工作的内容、对象、方法等都相对陌生,基层是服务群众的第一线,也是服务群众的主战场,群众工作是每一个基层工作人员都必须要度过的一道关卡,选调生们要向有经验的同事、村干部、领导学习群众工作的经验与方法,要多去群众工作的第一线和关键问题领域走一走,学一学,问一问,做一做,深入群众的田间地头,主动了解基层群众急难愁盼,真正做到“脚下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选调生们刚到服务群众的第一线,良好的工作习惯是积累经验的重要一环,每一次群众工作不仅要做好台账整理,也要主动做好相应的工作总结与反思,多思考自己有没有做好,下次遇到类似的问题怎么能做的更好,在工作中精益求精,时时刻刻心系人民,时时处处为了人民。
青春逢盛世,奋斗正当时。在这个盛夏,有许许多多的选调生走出校门,走上工作岗位,遍布祖国的大江南北,到平凡的岗位创造自己不平凡的人生,无数个忙碌的背影在祖国的大地上绘就青春的姿态,一切都是崭新的开始,一切都是崭新的机会,征途漫漫,唯有奋斗,未来还有许多“关”等待我们,就从这“三关”开始,扣好我们从“校门”走进“机关门”的第一粒扣子,不负青春,不负群众,不负组织!(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民政局 刘宝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