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以才立,业以才兴。人才对于一个小县城来说,不仅是经济效益、更是未来。近些年,全国各大城市纷纷掀起“抢人大战”,小县城囿于经济实力,不仅引不进人才,反而留不住人才,产生了“虹吸效应”,陷入了无人可用的尴尬处境。小县城要想抓好抓实人才工作,就要发挥县域小而精的优势,因地制宜量身打造引才条件,以诚相待展示留才决心,建立十年树人长远育才眼光,更好地推动城市建设发展。
聚才引才,因地制宜观念打造人才“强磁场”。“高大上”引才政策攀比之风盛行,人才引进工作大有“只买好的、不买对的”的趋势。小县城做实人才引进工作,要结合自身产业特色、发展需求,摸清自身人才需求现状,在人才引进过程中做到因地制宜、有的放矢、精准引才。同时,要早谋划、早准备,针对自身吸引力不足短板,不要一味向着985、211等知名院校而去,应转换思路瞄准普通重点大学的优秀学子,尤其是本地籍的优秀学子,开展本地籍在读大学生摸底工作,对那些暂未明确未来规划的大学生,适时做好家长和学生的思想工作,引导他们回乡创业,投身建设家乡的事业中来。
爱才留才,以诚相待态度建设优质“软环境”。县级城市在综合实力上比不上一二线大城市,给不了人才特别丰厚的物质待遇,小县城要学会发挥得天独厚的竞争优势,为他们提供了另一个展现自己的“舞台”。要坚持人才优先投入,根据县域发展水平和实际需要,合理确定人才投资的比重和比例,对重点人才、重点团队,点对点、一对一做好政策保障和跟进服务,要将自己作为“店小二”,将人才看做“客人”,切实解决好住房保障、子女就学、配偶就业等方面问题,激发各类人才心无旁骛用心做事。同时,要加强对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定期组织全市优秀人才开展研讨交流,每年开展人才评选表彰活动,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提高人才的影响力和“存在感”,更好地发挥他们推动城市建设发展的作用。
育才用才,十年树人精神培植发展“厚沃土”。县级城市要想用好人才,就要充分相信人才,发挥好人才作用,大胆给他们施展拳脚的舞台。一方面要在人才培训、技能提升、实践研究等方面下功夫,深化人才发展培养体制机制,打造多种形式的人才培养平台,促进人才能力提升,反哺地方发展。另一方面要让人才尽快“接地气”,就要加强人才的锻炼,俗话说,“骏马能历险,耕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对新招录的党政储备人才,就要将其放在“急难险重”的岗位上历练;对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就要让其在田间地头成长;对于引进的优秀教师、医护人员,就是要让其争创“名师”“名医”,使人才潜能得到最大释放、价值得到最好体现。(吉林四平梨树县委组织部 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