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关系着广大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决定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是我国在实现共同富裕伟大目标的道路上展现的壮志与担当。乡村发展离不开基层建设,基层建设离不开文化培育、环境建设和产业兴旺。
乡村建设离不开文化培育。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乡音、乡情、乡愁构成最独有的“乡土味道”,时代青年要听乡音、知乡情、感乡愁,保留乡村的人文风貌和文化底蕴,让这种味道成为乡村的亮眼名片。三社村将著名爱国华侨陈水成先生的故居被设立为乡村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基地,以“普及爱国主义教育,促进三社红色基因传承”为主题,向广大青年人讲述陈水成先生一系列支持祖国军民抗日救亡运动、心系家乡教育事业的爱国事迹,沿着陈水成先辈的足迹砥砺前行,感受着三社村厚重的文化底蕴,带动着一代代三社人努力奋斗。
乡村建设离不开环境建设。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人民群众的深切期盼,是乡村发展的宝贵财富,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三社村将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以“点、线、面”的整治路径逐步推进村庄美化绿化建设,从农村环境卫生整治、道路改造、生活垃圾分类、村容村貌提升、村庄清洁行动等方面入手,全面开展乡村环境整治,着力改善农村卫生条件状况。先后完成了7个网格区域的房前屋后环境整治,设置了6处集中垃圾分类投放点,全面推进厕所革命和污水集中纳管处理,雪亮工程覆盖全村,使全村上下形成讲文明树新风的氛围,从根源上改变村社人居环境和村民的生活面貌,让乡村美景如诗如画,让清新空气沁人心脾,让诗意生活相伴左右。
乡村建设离不开产业兴旺。乡村发展不能一成不变,要坚持与时俱进、遵循发展规律走出一条因地制宜的“新路子”,让乡村的魅力与日俱增,让乡村的发展行稳致远。时代在发展变化,乡村发展也要乘上时代发展的东风,乘势而上、顺势而为,三社村积极引导村民向第二第三产业转型发展,在上级党委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和邻村联合发展商贸综合体项目,不仅进一步提升了区域片区商业配套,还舒缓周围群众的就业压力,打造出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新样板。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更需夯实基层根基,加强基层建设,继续“吹”响文化培育这声“号”,“弹”好环境建设这首“曲”,“拉” 紧产业兴旺这根“弦”,定能“唱”好乡村振兴这台“戏”,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集美街道(驻厦门市集美区灌口镇三社村) 董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