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统计局公布本年度统计数据,2021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13657亿斤,并连续7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全年粮食产量再创新高,喜获“十八连丰”!从北漠之滨到南繁基地,从齐鲁美地到天府之国,望向祖国山河大地,到处是平畴泛金、稻浪滚滚的丰收好景,粮户脸上尽带笑颜。让我们走进一个个“中国粮仓”,读懂“十八连丰”背后的宝贵“密码”。
保护耕地“大熊猫”,守住中国人的饭碗。万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粮。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把黑土地这个“耕地大熊猫”保护好、利用好,使之永远造福人民。东北地区有着珍贵的黑土地资源,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优势区、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过去,耕地长期高强度、高负荷利用,过度的“透支”种植,让黑土层越来越薄,土壤板结、有机质下降、粮食减产……祖祖辈辈耕种的黑土地变“瘦”了。只有守好“饭碗田”,才能筑牢粮食安全防线,发展保护性耕作,让黑土生命力生生不息,永续不竭地造福人民。从探索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模式,创新采用“梨树模式”深层养土,到建立黑土地保护院士工作站,再到颁布实施黑土地保护地方性法规,黑土地缓过了劲儿,变“瘦”的黑土又“肥”起来。现在,肥沃的黑土带来了粮食连年丰产,“土地肥到家,捏把泥土冒油花”,中国人的饭碗牢牢握在了自己手里。
种粮技术普及到家,为丰收插上“翅膀”。好农田是好技术的“摇篮地”,好技术是庆丰收的“助推器”。一改过去“小四轮”、小药壶和镰刀、秋收时地里全是人的旧象,取而代之的是种地“新把式”。托管式、订单式社会化服务辈出,机械化技术、无人机监察等新技术引用田间地头,实施在播种、施肥、喷药等过程;集成创新的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实现“双种双产”,让“玉米不减产,大豆是白捡”的喜景绽放田间地头;基础设施完善的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构筑起高标准农田,聚焦粮食产业,延伸出粮油加工、农业观光等多元化产业蓬勃发展,形成了三次产业互动、农民持续增收的新格局;此外,定期举行的“管理+农技+粮户”三合一培训指导,通过辐射带动,让技术服务覆盖每一亩土地,为农业稳产增收提供技术保障,打通了技术服务“最后一公里”,给禾下乘凉梦插上“翅膀”。
产研学助力现代农业,生活富足共奔小康。民为国基,谷为民命。农业不仅是保障“吃得饱”,更要提供高品质的农产品奠定良好的资源环境,实现“吃得好、吃得健康、吃成小康”。从大力实施“科技强农”战略,让中国粮用上“中国芯”,建立“六个一”科学机制,推动成果转化;到农耕关键时节,农业科技人员深入一线开展指导,将技术成果应用到田间地头;再到规模化、机械化生产,北斗导航成套智能农业装备技术投入复式作业,不仅节省人工人力、保证产量,更让粮食迈出高质高效新步伐,让现代农业在肥沃的中国土地上纵横驰骋……新技术、新观念改变了畜耕人挖、肩挑背扛的传统农业,解放了双手双脚,成就了一批批“三有”新农民,新农村焕发出无限生机活力,人人喜农爱农共奔小康。
春华秋实,岁稔年丰。在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之际,我们将坚持不懈共同奋力推进农业发展,在希望的田野上,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美好明天,续写丰收的伟绩。(海南省乐东黎族自治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赵甜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