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需要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奋斗,必须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农业要发展,离不开乡土人才的培养;乡村要振兴,离不开乡土人才的可持续供给。重视并培育乡土人才,乡村振兴才有希望,乡村振兴的梦想才能“照进现实”。
促进乡村振兴,用“真心”引导本土人才。乡村振兴是一项伟大事业,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事靠人做,业由人兴。乡村振兴是靠人去实现的,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只有用心去了解本土农民的需要,不断提升农民自身素质和能力,才能有效推进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乡村振兴既要注重物质投入的硬件建设,更要重视提高乡村人口素质的软件建设,包括乡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就业培训等。要注重解决农村人口和农业劳动力的老龄化问题,引导部分农民工返乡,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回乡,城市的科技人员下乡。
促进乡村振兴,用“恒心”感化本土人才。积极培养本土人才,人才兴,家园兴。乡里人土生土长,扎根农村,对家乡的热爱和理解是外乡人无法替代的,乡村振兴必须充分发挥本土能人的作用,才能事半功倍。新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培养懂农业、爱农村、敬农民的乡村干部和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已迫在眉睫。一方面要强化乡村干部的教育培训,加快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干部干事创业的本领;另一方面要通过“农民夜校”、技能培训、科技三下乡等,传授农业信息化技术,让劳动者掌握生产技术技能,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并通过发展远程网络教育,让“老、少、边、穷”地区的学生共享更多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多管齐下,着力培养一支懂三农、懂市场、懂管理且能扎根农村干事创业的适用型人才队伍。
促进乡村振兴,用“匠心”打造本土人才。采用多种手段强化人才支撑。做好乡村振兴大文章,就要强化人才支撑。首先要挖掘人才,在人民群众中、在农村干部中发现、挖掘。通过挖掘有志向、有抱负、有情怀的群众和农村干部,重用他们、提拔他们,给他们创造发挥才能的机会和空间,让他们实现理想和抱负;第二要培育人才,乡村振兴持续有效发展,还需要在本地加大教育成本的投入,注重培养高精人才;第三是引进人才,乡村振兴离不开来自四面八方的人才。鼓励人才到农村来,让有素质有文化的人才服务于乡村振兴,这是解决农村人才软肋的重大举措,也是加快乡村振兴事业的有效措施。
乡村是一个可以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只有让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的舞台上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实现人生奋斗价值,才能让农业强起来,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盖钰卓 吉林省双辽市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