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重要文章《总书记心中的“国之大者”》,在文章中,我们强烈地感受到总书记“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崇高精神境界。新时期,党员干部,当像总书记那样心怀“国之大者”,为民解难、为民谋利、为民造福,答好新时期的“民生答卷”,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
要“心”到基层,倾听民生诉求,以“实心”交“民心”。群众的冷暖诉求,面对面听得最清;群众的所思所盼,心交心摸得最准。因此,党员干部既要“身入”基层,更要“心到”基层。听真话,察真情,真研究问题,研究真问题,真正找到民生发展的“痛点”、“堵点”、“难点”,杜绝作秀式的调研、盆景式调研、蜻蜓点水式的调研。只有这样,真心行动、实心干事,才能换来群众的真心拥护。犹记得天寒地冻的太行山深处,总书记顶风冒雪看真贫;犹记得素有“瘠苦甲于天下”之称的甘肃中部,总书记绕过九曲十八弯进农家,还舀起一瓢水品尝;犹记得春寒料峭的巴蜀大地,总书记不顾山高路远深入大凉山腹地。何其如此呢?是因为总书记始终把人民放在第一位,始终把群众装进心里面,心系安危冷暖,把握所思所盼,致力于不断提高老百姓的“幸福指数”。因此,党员干部要对标看齐,以“初心之问”推动“为民之行”,以“实心”交“民心”,不负时代重托,不负人民期望。
要精准治理,做好为民文章,以“实干”暖“民心”。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群众的痛点、堵点、难点,就是干部工作的重点。要坚持问题导向,找准群众的“急难愁盼”,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出发,精准治理、精准服务,切实把好事办实,把实事办好,办到群众心坎上。当前诸如老旧小区改造、居家养老、课后服务等一些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是绕着走,还是迎着上,是嘴上说说,还是一抓到底,这不仅体现党员干部的作风和水平,更是直接与民心相连。只有不避难、不畏难、不推责,谋实策、出实招、务实事,做好“为民文章”,“群众满意”这把标尺才能更精准,走得再远也不会迷航。忆往昔,曾经的兰考连年受灾,但焦裕禄并没有被困难吓倒,凭借“敢教日月换新天”的精气神,带领兰考人民战胜“三害”。曾经的下庄村四面八方被千米高山绝壁合围,交通不便、物资匮乏,是有名的深度贫困村,当代“愚公”毛相林,以不等不靠的自觉、敢想敢干的勇气、坚定不移的执着、百折不挠的毅力,带领乡亲们在悬崖峭壁凿出了一条通往乡村振兴的致富路,激活了脱贫攻坚的“一池春水”。事实证明:精准找到为民纾困、解民疾苦的切入点,敢接“最烫手的山芋”,敢啃“最硬的骨头”,精准治理、合力攻坚,为民服务的实效性才能更加突出,才能更好地与群众实现“零距离”、“心贴心”。
要久久为功,力戒形式主义,以“实效”赢“民心”。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个久久为功的过程,决不能脱离实际“画大饼”、开空头支票,而应科学谋划、脚踏实地,确保干一件成一件。也要力戒形式主义,不做样子、不走过场,决不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在实践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既要立足眼前、解决好具体问题,又要着眼长远、完善利民惠民的体制机制。从小的角度看,当前城镇利用边角地建设“口袋公园”,既实现环境的绿化、美化,又是给就近的居民提供休闲散步的场所,提高老百姓生活的“幸福指数”。又如,专门开辟服务驿站,虽不大,但是却能让快递员、外卖员等有一个休息、学习的场地,让他们在城市中更享有被善待的“家”的感觉。而这些是实实在在把实事办进群众的心坎去,自然也得到群众的广泛认可。从大的角度来看,诸如南水北调工程,一泓清水北上,优化了水资源的配置,保障了群众的饮水安全,复苏了河湖的生态环境,畅通了南北经济的循环,让1.4亿人受益,为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因此,党员干部要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事小而不勤,要久久为功,在办实事上“浓墨重彩”,把“问题清单”转化为“实效”清单,让老百姓获得感的成色更足。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心存百姓,根基永固。新的征程上,我们要继续以“我将无我”的奋斗状态,始终把人民幸福作为“国之大者”,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所盼、满足人民所需,以“实心”交“民心”、 以“实干”暖“民心”、 以“实效”赢“民心”。(南靖高新技术产业园管理委员会 高丽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