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76年光阴荏苒,又一次来到这个特殊的历史节点,回望那段血与火的伟大抗争历史,视死如归的革命英烈、浴血奋战的沙场将士、毁家纾难的仁人志士早已熔铸为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知往鉴今,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所创造出的伟大抗战精神已深深融入我们国家、民族的血脉之中,为我们兴党强国提供了丰厚滋养,更成为了锤炼新时代青年“四气”的不竭力量。
厚植天下兴旺、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强我底气。“爱国”并不是一个概念、一句口号,而是深植中华儿女一腔热血中的信念。在实现救亡图存、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路上,爱国主义铸就了用生命践行时代使命,以血肉构筑钢铁长城的精神丰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次、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进入新时代,爱国主义就是以冲锋在前、迎难而上的拼搏精神和勇于担当、敢想敢干的责任意识,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精神。新时代青年当以远大理想引领爱国之志、以责任担当诠释爱国之情、以扎实本领支撑爱国之行,使爱国的情感真正转化为奋进的力量,缔造国家繁荣、民族兴盛、人民幸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强我中华儿女屹立世界的底气。
弘扬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硬我骨气。气节是人品,是国格,是决定一个民族存续的精神品质。中华民族历来崇尚名节,自古就有“名节重于泰山,利欲轻于鸿毛”的崇高气节。从“朝闻道,夕死可矣”到“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从“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到“宁洒热血,不失寸土”。经过世代培育、传承的气节,成为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弱而复强、衰而复兴的灵魂和脊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产党人任何时候都要有不信邪、不怕鬼、不当软骨头的风骨、气节、胆魄。新时代青年手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接力棒”,当不断砥砺民族气节,坚守不做亡国奴的民族自尊、坚持血肉筑长城的民族斗争、弘扬铁肩担道义的民族牺牲,一往无前、义无反顾、勇于亮剑、敢于胜利,硬我中华儿女勇立潮头的骨气。
传承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扬我正气。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英雄和英雄辈出的民族,英雄的精神历久弥坚。面对侵略者的铁蹄和残暴杀戮,从张自忠、左权到“八百壮士”、“狼牙山五壮士”,成千上万优秀的中华儿女沥血敌阵、碎首疆场;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斗争中,廖俊波、黄文秀、吴应谱樊贞子夫妇等1800多名同志的生命被永远定格;面临百年不遇的新冠肺炎疫情,各战线勇士临危不惧、视死如归,陈薇、钟南山再披战袍,张定宇、张伯礼亲赴火线,中华大地又见遍地英雄;一代又一代英雄们以血肉之驱保卫神圣国家,形成了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崇尚英雄都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新时代更是成就英雄的时代,新时代青年当传承先辈肩扛民族正义、救黎民于水火、解百姓于倒悬,迎难而上、锐意进取、挺身而出的“天地英雄气”,不断汇聚万众一心、戮力同行、奋勇向前的民族力量,扬我中华儿女千秋凛然的正气。
坚定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提我志气。心有所信,方能远行。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依靠的就是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在14年的抗战中,中国人民以坚强的意志和非凡的毅力,不怕牺牲、不怕困难、不畏强敌,同侵略者战斗到底,取得了最后胜利。在新时代,我们始终牢记“坚定必胜信念,不获成功决不轻言成功”的嘱托,赢得脱贫攻坚战和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伟大胜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越到紧要关头,越要坚定必胜的信念,越要有一鼓作气、攻城拔寨的决心。新时代青年当永远信党爱党,坚信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深信社会主义光明前途和远大前景,坚定战胜一切困难险阻的信心,在磨砺中经受洗礼,在拼搏中彰显才华,提我中华儿女复兴圆梦的志气。(内蒙古自治区丰镇市委组织部 班建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