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以“人民的非遗人民共享”为主题,各项非遗展示体验活动纷纷开展。从海南黎族的原始制陶技艺到青藏高原的藏毯编制技艺,从沙县小吃到柳州螺狮粉的制作工艺……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聆听“了不起的匠人”的心声,与“传统技艺”对话,我们为“身边的非遗”打Call。
非遗从来就不是摆在架子上的“老物件”,它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继承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要以党建引领为关键、科技手段为支撑、人才培养为核心,要让“身边的非遗”讲好“中国故事”。
继承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要以党建引领为关键。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多次强调:“要加强对国家精髓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支持”。一百年来,我们党在长期的奋斗过程中构建起了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从“忠于职守、勇于担当”的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利用群体,到“不顾病痛、无私奉献”的浙江非遗保护工作的开拓者王淼……一批又一批共产党员奉献在前、吃苦在前,诠释着共产党员的初心与使命。继承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共产党人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核心堡垒作用,挖掘当地优秀民俗文化遗产,自觉做好优秀文化传承工作;要探索文化与产业发展的融合,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将非遗保护传承融入国家重大战略,在国家重大战略中充分利用非遗资源,建立非遗保护协同机制。
继承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要以科技手段为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传承中华文化,要‘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从3D打印技术到AR技术,从VR技术到O2O经营模式……当非遗与科技结合时,非遗不仅“活”起来了,更“火”起来了。继承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要紧跟时代脉搏,做好“第一手棋”,把握科技机遇,将云的活力与文化魅力深度融合,将科技轴线与文化文脉重叠连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注入了更加丰富和活跃的生命力,碰撞着更加绚丽多彩的时代辉煌。
继承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要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积极培养传承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迷人的光彩。”没有专业人才就无法做到科学保护,非遗的保护与传承,迫切需要一支奋发有为的生力军。培养一批新时代非遗的保护与传承生力军,要打好“软硬兼备“组合拳。首先,要增强“硬”实力,做好非遗传承阵地建设,建设非物质文化场馆,打造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要增强“软”实力,注重“点上发力”,发挥匠人引领带头作用,注重“线上发力”,做好非遗人才的代际衔接和技术衔接,注重“面上发力”,将非遗保护传承理念融入国民教育体系。(汤剑雄 厦门市海沧区东孚街道洪塘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