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以“面子、样子、扣子、尺子、镜子、钉子”为喻,深刻阐释作风建设的关键要义,这些比喻生动鲜活、意蕴深远,既是对党员干部立身行事的殷切嘱托,更是新时代推进作风建设的“方法论”与“导航仪”。深入领会这“六喻”的内在逻辑,将其转化为立身正己、干事创业的实际行动,是每一位党员干部锤炼过硬作风、塑造忠诚干净担当形象的必然要求。
“面子”与“样子”是作风建设的“晴雨表”,折射着党员干部的宗旨意识与党性修养。总书记强调“讲原则不讲面子、讲党性不徇私情”,一语道破“面子”的本质——党员干部的“面子”从不是觥筹交错中的“人情往来”,而是为民实干后群众口中的“实在人”,是难题解决时百姓眼里的“放心人”。而“样子”则是“面子”的根基,党员干部的“样子”,是风雪天里把棉袄披给困难群众的温度,是防汛时第一个跳下水筑堤的担当,这副“共产党人的样子”立住了,群众自然会给“面子”。因此,新时代党员干部当厘清“面子”与“样子”的辩证关系,把“面子”锚定在“为民得实惠”上,把“样子”定格在“务实敢担当”中,以“不慕虚功、只求实绩”的作风,让“面子”与“样子”都经得起群众检验。
“扣子、尺子、镜子”是党员干部安身立命的“压舱石”,标注着修身正己的“基准线”。总书记叮嘱“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正是提醒党员干部从起步就守住“敬畏心”,就像年轻干部初入岗位时,若能在第一次面对“不良风气诱惑”时坚决说“不”,在第一次处理群众诉求时耐心倾听,便不会在“小诱惑”中偏离方向。“尺子”则是用权处事的“度量衡”: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公器”,既不能“缩水”,也不能“越界”。唯有始终以“百姓满意不满意、政策合不合规”为尺,才能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镜子”更是自省自警的“反光镜”,以焦裕禄“心中装着全体人民”为镜,能照出宗旨意识的强弱;以违规违纪案例为镜,能看清“一步踏错”的危险。新时代党员干部当常扣“扣子”守底线、常量“尺子”明边界、常照“镜子”正衣冠,让“安身立命之本”越扎越牢。
“钉子”则是干事创业的“方法论”,彰显着务实担当的“精气神”。总书记倡导的“钉钉子精神”,核心就在“实”与“恒”:就像脱贫攻坚中,驻村书记们一年接着一年干,把“产业帮扶”的钉子钉在田间地头,把“教育资助”的钉子钉进每个贫困家庭,最终让千万群众摘了穷帽。这股“钉劲”,是面对难题不躲的“钻劲”,也是落实工作不松的“韧劲”。
从“面子”“样子”辨初心,到“扣子”“尺子”“镜子”正己身,再到“钉子”精神干事业,总书记的“六喻”环环相扣,本质上都是在回答“党员干部如何永葆本色”的根本问题。新时代新征程上,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唯有把“六喻”内涵刻在心里、落在实处,以“正己”之姿筑牢根基,以“实干”之态破解难题,才能在乡村振兴、基层治理、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走得稳、行得远,让作风建设的成效化作群众的笑脸,成为党和人民事业蓬勃发展的坚实支撑。(李小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