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风建设不是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是个永恒的主题。中央八项规定出台以来,党风政风为之一新,但“四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稍有松懈就可能反弹回潮。唯有以“永远在路上”的清醒和坚定,把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融入日常、抓在经常,健全常态化长效化机制,才能让清风正气始终充盈。
思想淬炼要常态推进,让作风意识融入血脉。“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作风问题根源在思想,解决问题首先要筑牢思想堤坝。要把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作为党员干部学习教育的必修课,通过党委(组)会议、“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常态化载体,结合党的百年奋斗史中“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进京赶考”的警醒等精神富矿,引导各级党组织把全面从严治党融入日常工作的方方面面,让党员干部从政治高度把握作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只有让党员干部深刻认识到作风问题的本质是政治问题,才能从思想根源上破除“疲劳综合征”,始终保持对“四风”问题的政治警觉,在反复学习中明底线、在对照先进中找差距,彻底摒弃“松口气、歇歇脚”的念头,形成“时刻绷紧作风之弦”的思想自觉。
制度约束要长效发力,让刚性规矩扎紧笼子。“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作风建设既要靠教育引导,更要靠制度管根本、管长远。从细化公务接待标准到规范公车使用管理,从整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到建立会议报备制度,各地近年来出台的一系列配套措施,正是让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从“原则要求”变为“具体细则”的实践。就像当年苏区时期,“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以铁的规定约束全军,才赢得了群众拥护。回望历史,“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之所以成为人民军队的制胜法宝,正是因为其转化为全军将士的行为准则和制度规范。当前面对“电子红包”“快递送礼”等隐形变异新问题,更需以制度创新回应时代挑战,健全作风建设与行政审批、财政管理、监督执纪等制度的衔接机制,通过制度的刚性约束,让党员干部在制度轨道上规范用权,真正实现从“不敢”到“不想”,从“不去做”到“做不到”的深层转变。
监督检查要常态跟进,让清风正气持续充盈。“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只有让监督无处不在,才能让作风问题无处遁形。要把日常监督做在经常、抓在平常,比如通过“蹲点调研”听群众口碑,借助“大数据”筛查违规吃喝、公车私用等线索,让“四风”问题在“探头”下无所遁形。脱贫攻坚中,不少地方通过“常态化督查+回头看”,查处了一批虚报冒领、优亲厚友的作风问题,保障了惠民政策落地;乡村振兴中,对“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的及时纠偏,也离不开常态化监督的“警钟长鸣”。各级党组织要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始终坚持信任不能代替监督,写好“常”“长”二字,既要抓好“关键少数”又管好“绝大多数”,让监督的“手电筒”变成“万里晴空”,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督网络构建自觉自律的良好生态。
为民服务要长效践行,让优良作风扎根群众。常态是路径,长效是目标,而扎根人民、服务人民是永恒的方向。中央八项规定的本质,是要求党员干部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从“最多跑一次”推进到“办不成事窗口”,到党员干部下沉社区解决“急难愁盼”,这些都是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密切联系群众的生动体现。谷文昌带领群众治沙造林,杨善洲扎根大山种树22年,他们用一辈子的实干,诠释了“作风建设永远为了人民”的真谛。在新时代新征程,更需要党员干部以优良作风啃硬骨头、涉险滩,把群众的“表情包”作为检验作风的“晴雨表”,让作风建设的成果长在人民的幸福树上。
常态方能长效,长效方得始终。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推进作风建设,从来不是“完成时”而是“进行时”。唯有把每一项要求融入日常工作的点滴,把每一条规矩变成党员干部的自觉,才能让清风正气如春风化雨,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不断滋养党的肌体,扎实营造风清气正海晏河清的政治生态,凝聚起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磅礴力量。(周小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