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福建省省委党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召开,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习教育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巩固拓展学习教育成果,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这一部署为乡镇基层工作指明了方向。作为党的执政根基,基层作风建设直接关系群众切身利益,关系党和国家政策能否落地生根。
作风建设首在铸魂。乡镇基层需要健全常态化学习教育机制,增强推进作风建设的政治自觉。通过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三会一课”等制度,深学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坚定的政治意识是基层工作的首要原则。村干部作为民声民情的“收音机”,是党和群众之间的黏合剂、润滑剂。要不断增强基层干部的政治意识、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和履职意识,使遵守作风建设规定成为日常习惯。
完善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机制,需要立足制度的根本性、稳定性、长期性。要健全主体明确、要求清晰的作风建设责任体系,构建完整责任链条,把严的要求落实到各方面各环节。乡镇需要明确权责,减负提速。依托乡镇履职事项清单工作,明确乡直部门职责,形成事权清晰、责能相宜的权责体系,提升基层治理效能。严格执行党的各项纪律规定,对违反“六大纪律”行为严肃处理,绝不姑息迁就。
基层作风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更好地服务人民。要牢固树立为民服务意识,唯有拿出“真情实意”、具备“真材实料”、恪守“真抓实干”,才能收获群众的真正认可。坚持减负和赋能同步发力,让基层治理回归服务群众本质,让治理现代化的根基在基层牢牢扎牢。
作风建设没有“休止符”,效能提升永远“在路上”。乡镇基层需要以更严的标准、更实的举措、更优的服务,为乡村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纪律保障。让严的氛围、正的风气在基层一线充盈,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福建篇章奠定坚实基础。好作风既是生产力,更是凝聚力。当基层干部轻装上阵、放手干事,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党的执政根基将更加稳固。(曾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