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风建设是党的建设永恒课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作风就是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站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历史节点上,广大驻村干部肩负着服务“三农”、落实政策、引领发展的重要使命,必须深刻认识到“好作风既是战斗力,也是推动力,更是凝聚力”的重要意义,要用好“四剂良方”,锻造过硬作风,努力成为作风建设的先锋队、纪律规矩的践行者、群众路线的守护人。
在学习教育中“固根本”,让政治标准“立”起来。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要将党章党规作为行为标尺,把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融入日常,通过集中轮训、专题研讨、案例剖析等形式,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理论武装体系,推动理论学习入脑入心。要学习河南兰考治理内涝、风沙、盐碱“三害”的焦裕禄那样“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不断坚定理想信念,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风浪考验面前无所畏惧。要定期开展“作风三问”:是否站稳政治立场?是否牢记初心使命?是否践行为民宗旨?通过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不断校准思想坐标,确保在复杂环境中始终保持政治定力。要注重学用转化,把理论学习成果转化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实践,用担当作为诠释对党忠诚。
在为民服务中“健体魄”,让工作作风“实”起来。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作风的转变系于规范。面对乡村振兴的新任务新要求,必须坚持用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用过硬的工作作风服务群众。要以人民的樵夫廖俊波“能在现场就不在会场”的实干精神,以身作则、带动身边人干事创业,对身边出现的作风问题露头就打,既查“乱作为”也治“不作为”,让“隐身党员”躺不住、“装睡党员”醒过来,形成以上率下、层层带动的“雁阵效应”。要坚持“一线工作法”,深耕基层沃土,用脚步丈量民情,听民意察实情。把精力放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上,将“问题清单”转化为“履职清单”,做到问题发现在田间、矛盾化解在炕头、项目推进在地头,让每项工作都带着泥土的温度,每个决策都透着为民的情怀。
在文明实践中“强筋骨”,让优良品质“树”起来。基层是最好的课堂,实践是最好的教材。驻村干部要在乡村振兴主战场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以“身正为范”的优良作风立起精神标杆,把作风建设成效转化为乡风文明成果。要坚持带头移风易俗,在志愿服务中践行奉献精神,用“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廉洁操守破除陈规陋习。要传承深藏功名的战斗英雄张富清“朴实纯粹、淡泊名利”的品格,在基层做到沉得下心、扎得下去,坚持久久为功,让“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与“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成为乡风文明的最美底色。要注重典型引领,用身边榜样教育身边人,以优良党风带动社风民风向上向好,让崇德向善的文明新风从党员干部的“言传身教”转化为千家万户的行动自觉。
在群众监督中“祛病灶”,让纪律规矩“严”起来。群众满意是作风建设的最高标准。要坚持把纪律规矩挺在前面,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让作风在监督中提升,将驻村工作的“评判权”真正交到群众手中,让群众的“呼声”真正变成改进作风的“哨声”,把政策落实、项目推进、资金使用等群众关切事项晒在阳光下。要对标扶贫驻村书记黄文秀“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执着,纠治作风顽瘴痼疾,不断畅通群众监督渠道,对群众反映的“庸懒散拖”问题即收即办、立行立改,让“红脸出汗”成为常态。要始终保持“永远在路上”的清醒,让群众监督成为倒逼我们绷紧作风之弦、改进工作作风的推动力量,把清风正气的种子播撒在群众身边,真正将“铁规矩”化作护民的“安全网”,以严明的纪律持续为乡村振兴事业保驾护航。(王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