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乡镇(街道)履职事项清单全部编制完成,此项工作受到基层的广泛关注,这项看似简单的清单制度,实则正在重塑中国基层治理的底层逻辑。它不仅解决了当下乡镇(街道)工作的痛点,更在制度层面为基层治理奠定了坚实基础。
划清权责边界,让干部“松了口气”。过去,基层工作经常被形容为“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安全生产、环保督察、土地管理等,样样都要管,上级部门将任务简单下压,要求乡镇街道“属地兜底”,但很多事项乡镇既无专业能力,又无执法权限,只能“硬着头皮上”。这次清单明确“上级部门收回事项124项”,相当于给基层松绑减负。这种权责清晰的划分,让基层干部终于能“轻装上阵”,把精力真正放在民生服务、乡村振兴等主责主业上。
形式主义少了,实干空间大了。清单的另一大亮点是砍掉了一批“虚活”——没完没了的报表、重复的创建评比、华而不实的考核指标。如今清单明确“取消一批没有实质意义的信息数据报送、创建示范、评比考核”,让基层干部能真正从中解脱出来,将精力聚焦于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
县乡关系理顺,“踢皮球”变“共治理”。清单通过“配合履职事项”明确了县乡各自责任,让“街乡吹哨、部门报到”真正落地。比如某地乡镇发现违建后,只需上报,执法部门必须限期处理,“踢皮球”变成了“共治理”,基层治理效能大幅提升。
这份履职清单,不仅是制度的优化,更是治理理念的转变--让基层干部从“疲于应付”转向“精准服务”。希望未来,基层干部少一些“被迫担责”的无奈,多一些“为民办事”的底气,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吴棋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