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服务直面群众最直接的期盼,往往伴随着反复的协调、持续的攻坚和细致的落实。对基层干部而言,韧性不是简单的“能吃苦”,而是转化为破解难题的实招、联结民心的巧法、扎根日常的恒力。唯有将韧性融入服务的每一个细节,才能让“为民”二字从承诺变为群众可感可知的实效。
用“靶向攻坚”的韧性,破解民生难题有实招。面对群众反映的“硬骨头”问题,韧性要体现为“拆分目标、步步为营”的智慧。可推行“四步工作法”:精准画像,把“出行难”拆解为“路段破损”“班次不足”“候车点缺失”等具体子问题,逐个标注责任主体;阶梯推进,细化任务,设定短期、中期、长期目标,明确时间节点,确保各阶段成果可量化、可评估,每项措施落地有声;借力破局,对涉及多部门的事项,建立“周会商”机制,推动跨村公交线路开通,可联合沿线乡镇共同向上争取;动态调整,根据实施效果优化方案,确保每项措施精准落地,将“硬骨头”逐一啃下,让群众在细微之处感受到服务的温度与力度。这种韧性,是不被暂时困难击退,而是在试错中找到管用的办法。
靠“换位思考”的韧性,化解干群隔阂有温度。群众有情绪、有抵触,往往源于需求未被看见。韧性在这里表现为“三心工作法”:耐心听,哪怕是抱怨指责,也要坐下来听完整,设身处地理解其难处,找到情感共鸣点,理解其背后的真实诉求;细心解,用“百姓语言”拆解政策,把复杂的条文转化为易懂的道理,确保每一户都明白政策背后的关怀;贴心帮,对合理诉求超出政策范围的,积极向上反映,对不合理的,用身边人身边事做对比引导,让群众感受到真诚与尊重。这种韧性,是放下“官架子”,用共情打通服务的“最后一米”。
凭“点滴积累”的韧性,做好日常服务有恒劲。服务群众的韧性,更藏在日复一日的琐碎里,基层党员干部要做到“三个坚持”:坚持小事快办,对代缴水电费、开证明等“小事”,实行“马上就办”,不让群众多跑一趟;坚持难事常办,对独居老人、困境儿童等特殊群体,建立“每周一探望、每月一帮扶”机制,确保关怀不断线;坚持实事真办,不搞“形象工程”,确保每一步都贴近实际需求,每一分努力都转化为群众心中的温暖。这种韧性,是把群众的“小事”当“大事”,用恒劲换民心。
基层服务的韧性,从来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由一个个具体行动串联的实干链条。它要求党员干部在攻坚时敢碰硬,在沟通时会变通,在日常中能坚守。唯有将韧性转化为可操作、能落地的服务举措,才能真正打通联系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让群众的获得感在每一件实事中愈发真切。(赵运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