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城市人口逐渐增多、社会结构日趋复杂、公共服务供给不均等“城市病”频发,老旧小区改造、物业管理纠纷等矛盾层出不穷。与此同时,群众需求日益个性化,从基本生活保障转向精神文化、诉求表达和权益保障等。需坚持系统性、整合性和人本导向,去破解组织覆盖不全、资源统筹不力、服务情感缺失等顽疾,不断构建起基层治理的韧性体系,推动城市从“日常管理”向“高效治理”跃升。
织密组织网络,破解覆盖难题
城市基层治理的首要挑战在于组织体系的碎片化。需以党建“切题”、治理“点题”、服务“解题”,将党组织触角延伸至网格、小区和物业单元,形成“点—链—片”的立体网络。网格化布局便于精准响应居民需求,小区层面的融合则推动基层党组织建设与城市治理同步发展,物业企业党组织的嵌入,则打通了专业服务与公共治理的壁垒,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从根本上破解“盖不全”困境。
深化共驻共建,破解统筹难题
城市治理的痛点在于各项资源缺乏有效的整合利用。需以共驻共建为核心理念,运用新时代“枫桥经验”,通过“单位共治、小区自治、街巷微治、组织善治”四维联动,整合多元主体力量,实现治理资源的精准下放和服务力量的有效下沉,让公共服务、社会服务和志愿服务精准投送,促进了居民需求与共建资源的有效对接。
聚焦民生需求,破解服务难题
城市善治的目标是满足人的全面发展需求,需以情感治理为导向,践行“以邻为伴、与邻为善”的理念,将服务嵌入基层“微治圈”,通过精细化需求识别,将文明创建、健身娱乐等公共服务嵌入日常生活,强调服务的温度与精度,推动治理从“单向指令”转向“多元共创”。(杨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