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作为基层治理的关键一环,承担着服务群众、促进和谐的重任。近年来,随着社会治理重心下移,诸多惠民政策在社区落地实施,社区职能不断拓展。
首先,要明确职责边界,转变政府职能。各职能部门应从权力本位向责任本位转变,扛起自身职责范围内的工作,杜绝不合理任务转嫁到社区。如重庆制定“四张清单”,明确社区工作事项、负面事项、依法出具证明事项及不应出具证明事项,让社区干部对“该干什么活”一目了然,同时明确不用干、干不了、不能干的事,从机制上厘清权责,提升治理效能。
其次,建立事务准入机制。严格审批进入社区的工作事项,确需社区协办或委托主办的,要做到“权随责走、费随事转、归口审批”,保障社区事务管理责、权、利统一,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社区治理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像荆门市依托“城市大脑” 建立基层事务准入监管平台,职能部门下派任务必须在线发起,明确权责分工和资源支持,否则系统自动退回,从源头遏制了“部门甩锅”现象,使基层承接事项减少30%。
再者,利用科技赋能基层治理。通过搭建公共信息平台,实现数据共享,减少不必要的手工台账和重复劳动,提升社区治理的智能化水平。例如,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楠木河村借助“智频安楠”智慧平台,将独居老人关怀、地质灾害预警等事务纳入数字化管理,村干部“足不出户知村情”,从而腾出更多时间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为社区基层减负,是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增强群众获得感的必然要求。只有让社区从繁重的负担中解脱出来,回归服务群众的初心,才能更好地推动基层治理迈上新台阶,构建和谐美好的家园。(陈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