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基层干部,作为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执行者,他们的工作状态和效率,直接关系到乡村振兴战略的成败,也关系到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形象。要让基层干部卸下包袱、轻装奋进,就必须铁腕整治形式主义,把减负的“减法”做足,让实干的“加法”见效。
形式主义的危害不言而喻。它不仅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更让基层干部疲于应付,无暇顾及实际工作和群众需求。长此以往,不仅会导致工作效率低下,更会挫伤基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影响乡村振兴的整体进程。群众对一些形式主义的做法也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这无疑损害了党和政府与群众之间的血肉联系,削弱了政府的公信力。
面对形式主义的危害,必须采取果断措施,为基层减负。要精简文件会议。严格控制发文数量,提高文件质量,让文件真正成为指导工作的有力工具,而不是一纸空文。减少会议频次,提高会议效率,能不开的会坚决不开,能合并的会一律合并,开短会、讲短话,让基层干部从“会海”中解脱出来,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去深入田间地头,了解群众需求,解决实际问题。
要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基层工作复杂多变,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新问题、新挑战。要鼓励基层干部大胆创新、勇于担当,对于他们在工作中出现的一些非原则性失误,要给予宽容和理解,帮助他们总结经验教训,而不是一味地批评指责。只有这样,才能让基层干部放下思想包袱,轻装上阵,积极投身到乡村振兴的火热实践中。
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最终目的是要激发基层干部的实干精神。要让基层干部从繁重的任务和压力中解脱出来,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加务实的态度投入到乡村振兴事业中去。鼓励基层干部深入群众,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用实际行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只有这样,才能让实干之风吹遍田野,让乡村振兴的蓝图变为现实。
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不是一劳永逸的事,得常抓不懈。但只要我们始终盯着“让干部多干实事、让群众多得实惠”这个目标,持续给基层松绑,就一定能让乡镇基层干部的干事热情像春潮般涌流,让乡村大地上结出更多实干的硕果。(慕金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