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警示教育会吹响了作风建设的号角,社区作为服务群众的“神经末梢”,作风硬不硬、服务实不实,群众心里有杆秤。咱们社区工作者别总想着“高大上”的口号,得把“三严三实”掰开了、揉碎了,融进日常工作的每一处细节里,用“实打实”的作风换群众“心贴心”的信任。
严以修身,先得“沉下心”。社区工作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全是琐碎繁杂的小事。但小事连着民生,小事关乎民心。严以修身,不是喊口号,而是要“沉下心”扎根群众。别总坐在办公室等群众上门,得主动走进楼道、敲开家门,听听家长里短、聊聊柴米油盐。群众说话时别打断,群众抱怨时别急眼,把群众的牢骚当“镜子”,把群众的诉求当“命令”。只有把群众当家人,群众才会把你当亲人。
严以用权,得把“公”字刻在脑门上。社区权力不大,但每一分钱、每一项政策都关乎公平正义。严以用权,不是“藏着掖着”,而是要“敞敞亮亮”。政策宣传要“土味”一点,别用文件术语“绕圈子”,得用大白话“唠明白”;权力运行要“透明”一点,别搞“暗箱操作”,得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能监督。低保评审、补贴发放、项目招标,每一项都得经得起“挑刺”,每一分都得花在“刀刃”上。只有把权力关进“笼子”,群众才会给你“面子”。
严以律己,得“熬得住”平凡、“扛得住”压力。社区工作“5+2”“白加黑”是常态,没点“熬劲”真干不下来。严以律己,不是“做样子”,而是要“真较劲”。遇到急难险重任务,别躲、别推、别“踢皮球”,得像“救火队员”一样冲在前;面对群众的不理解、不配合,别急、别恼、别“甩脸子”,得像“老邻居”一样耐心解释。社区工作没有“捷径”,只有“笨功夫”——多跑腿、多磨嘴、多用心。只有把“严”字刻进骨子里,群众才会给你“点赞”。
谋事要实,得“踩准”群众需求的鼓点。社区问题千奇百怪,光靠“一刀切”行不通。谋事要实,不是“拍脑袋”,而是要“接地气”。别总想着“造亮点”“出政绩”,得先看看群众缺什么、盼什么。老人吃饭难,就想想怎么送餐上门;孩子放学没人管,就琢磨怎么开办托管班;楼道堆满杂物,就研究怎么清理整治。政策设计要“量身定制”,服务举措要“对症下药”,把“问题清单”变成“履职清单”,把“群众呼声”变成“行动哨声”。只有把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群众才会给你“掌声”。
创业要实,得“敢啃”硬骨头、“敢蹚”深水区。社区治理不能“守摊子”,得“闯路子”。创业要实,不是“守旧摊”,而是要“开新局”。别总说“以前就是这么干的”,得问问“现在还能不能更好”。智慧社区建设、全科社工模式、红色物业联盟……这些创新不复杂,但管用!关键是要敢想、敢试、敢担当。遇到难题别退缩,遇到阻力别妥协,用“土办法”解决“新问题”,用“小切口”推动“大变化”。只有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群众才会给你“喝彩”。
做人要实,得“守得住”底线、“耐得住”寂寞。社区工作者工资不高、权力不大,但诱惑不少。做人要实,不是“装样子”,而是要“守本分”。面对利益诱惑,多想想“我是谁”“为了谁”,别让“小恩小惠”砸了饭碗、寒了民心;面对群众误解,多想想“初心是什么”“使命是什么”,别让“一时委屈”磨灭了热情、消解了信念。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扛得住诱惑,经得起考验,只有把“实”字烙在灵魂里,群众才会给你“尊重”。
作风建设不是“一阵风”,而是“四季雨”。全省警示教育会敲响了警钟,社区作风建设没有“休止符”。咱们社区工作者得把“三严三实”当成“传家宝”,把群众满意度当成“晴雨表”,用“脚底板”丈量民情,用“铁肩膀”扛起责任,用“实心眼”赢得民心。当每个社区都成为作风建设的“样板间”,当每位社区工作者都成为群众的“贴心人”,基层治理的“最后一米”就会变成“最美一米”,让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舒心、越过越踏实!(鲁红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