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5日,经过12天的不懈努力和7小时的连续调解,江西省上饶市铅山县武夷山镇司法所成功化解了一起房屋矛盾纠纷,促成双方当事人达成21万元的调解协议。这场高效、专业的调解工作,不仅维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也展现了基层司法所化解矛盾纠纷的能力和担当。
一、纠纷缘起:矛盾积累,调解势在必行
该纠纷源于一套位于武夷山镇辖区内的一栋共建房屋。当事人余某某与余某是姐妹关系,早年共同建造房屋,但因权属约定不明,近年来在房屋使用等问题上产生分歧,矛盾逐渐激化。双方多次协商未果,关系降至冰点。
2025年7月3日,武夷山镇司法所在排查辖区矛盾纠纷时发现该案,考虑到纠纷长期未解决可能进一步影响社会和谐,司法所主动介入,决定启动调解程序,力争在最短时间内化解矛盾。
二、12天攻坚:抽丝剥茧,找准调解突破口
受理案件后,武夷山镇司法所迅速组织调解员成立调解组并采取“三步走”策略:
1.全面调查,厘清事实:调解员走访双方当事人亲属、邻居,核对收条等关键证据,明确双方的实际出资比例。
2.分头沟通,缓和情绪:为避免直接冲突,调解员采取“背对背”方式,分别与余某某、余某深入交流,了解各自诉求,缓解对立情绪。
3.依法析理,制定方案: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关于共有财产分割的规定及当地村规民约,提出公平合理的调解框架,并测算房屋现值,为最终调解金额提供依据。
经过12天的细致工作,调解组摸清了纠纷的症结所在,并初步拟定了调解方案,为最终的成功调解奠定了基础。
三、7小时决战:情理法相融,促成和解
7月15日上午8:30,武夷山镇司法所组织双方进行最终调解。调解过程中,双方起初仍各执己见,情绪激动。调解员沉着应对,采取“情理法结合”的方式,逐步引导双方走向共识:
1、以情动人:调解员回顾双方多年的经历,提醒他们曾经的亲情,唤起互信基础。
2、以理服人:详细分析诉讼风险,指出若走司法程序,不仅耗时耗力,还可能因房屋评估、执行等问题导致更大损失。
3、以利导和:调解员提出21万元的折中补偿方案,既尊重历史出资情况,又符合双方实际情况,确保双方利益最大化。
经过7小时的耐心沟通,下午15:30,余某某和余某终于握手言和,签署调解协议。余某感慨道:“感谢司法所的同志,如果不是你们,这个心结可能一辈子都解不开。”
四、基层治理的生动实践
此次调解是武夷山镇司法所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典型案例。“基层调解不仅要依法依规,更要用心用情,只有真正站在群众角度思考问题,才能找到化解矛盾的最佳路径。”
该案的成功调解,不仅为当事人节省了诉讼成本,也避免了矛盾进一步升级,实现了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武夷山镇司法所将继续发挥人民调解“第一道防线”作用,为构建和谐武夷山镇贡献力量。(刘晓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