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这些年,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到西部、到乡村、到基层志愿服务,无私奉献,展现了新时代中国青年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和强国有我的责任担当。2024年8月,按照组织安排,我满怀着憧憬与期待,来到亳州市蒙城县庄周街道九里桥社区,担任社区党总支书记助理一职。我将以青春为笔,以热血为墨,在基层热土书写着属于新时代的壮美篇章。
从“选调生”到“村里人”,在身份蜕变中融入血脉“守民心”,镌刻“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的公仆丰碑。初入九里桥社区时,我抱着选调生的傲气,却在调解宅基地纠纷时栽了跟头。面对两户人家寸土必争的僵局,我搬出理论推演最优解,老少爷们却听得哈欠连天。社区书记拽了拽我的衣角:“小方,道理得裹着乡情讲,账本要沾着露水算。”刹那间,我幡然醒悟:基层这汪“活水”,远胜公式里的死水。自此,我收起“学术术语”,跟着书记学“土办法”。白天蹲守田间地头,丈量农户的“方寸宅院”;深夜核对台账,把政策译成“白话文”,在一次次政策讲解中,我逐渐完成了身份转变。作为基层选调生,要始终在田间地头,脚沾泥土,与群众打成一片,第一时间了解掌握群众的所思所想、所愁所盼,并一件件给解决掉,真正做到“件件有回应,事事有落实”,以实际行动赢得群众的认可和支持。
从“文件袋”到“菜篮子”,在工作转向中扑下身子“摸实情”,丈量“纸上得来终觉浅”的实践深度。到村任职半年多时间里,从二轮土地延包到养老保险收缴,从中心村建设到产业发展……我跟着社区书记走村串户,一点点吃透村情民意。尽管工作千头万绪、方言如坠云雾,但我渐入佳境,也在一户一家中读懂基层治理“刚柔并济,情理交融”。作为一名00后选调生,我们要永葆“越是困难越向前”的闯劲,扎根一线“自找苦吃”,甩开膀子“大显身手”,主动把“磨难”当作成长的阶梯,在摸爬滚打中练就“铁脚板”,在破解难题中锻造“金刚钻”。要锚定民生痛点,聚焦老百姓牵肠挂肚的求学难、就医难、增收难,开展“解剖麻雀式”蹲点调研,以“绣花功夫”梳理问题脉络,握紧推动发展的“金钥匙”,让乡村振兴的“施工图”变成群众增收的“实景图”。
从“图书馆”到“调解室”,在冷暖感知中攥紧双手“纾民困”,铸就“些小吾曹州县吏”的担当脊梁。初到社区我参与秋季秸秆禁烧,虽然禁烧已经执行十几年,但仍有群众对此不理解不支持。其中张大爷就是典型代表,他为了便于耕种在晚上焚烧秸秆,幸得被社区值守人员发现扑灭,没有造成严重后果。社区书记严肃批评了张大爷。但我知道他心里还有疙瘩,我便主动和张大爷攀谈交流,得知他是专门请假回家收种,如果秸秆得不到及时的处理,影响种子的播种,也就耽误了张大爷的行程。搞清楚情况后,我请示社区书记迅速安排将张大爷地里的秸秆打捆,当天夜里张大爷就将播种了冬小麦。返程的时候张大爷专门到社区打了声招呼,笑得很开心。看着群众绿油油的麦子,我更体会到基层工作纷繁复杂,是落实政策的“最后一公里”。作为基层选调生,要始终在田间地头,脚沾泥土,与群众打成一片,第一时间了解掌握群众的所思所想、所愁所盼,并一件件给解决掉,真正做到“件件有回应,事事有落实”,以实际行动赢得群众的认可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