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的颁布正是对沉疴顽疾的制度性回应。它超越传统道德倡导层面,以刚性约束为节约打造制度铁笼。从预算编制、经费管理到公务接待、资源节约利用,皆以严密条文编织成网,力求堵住每一道可能流失公共资源的缝隙。
《条例》之重,在于其系统性制度创新。它以预算为起点,强化源头管控,让每一分公共资金在计划之初即受严格约束;在公务活动全链条中布设监督关卡,形成“不敢浪费”的刚性机制;更以绩效管理和监督问责为闭环保障,使节约从软要求变为硬指标。这并非零星修补,而是构筑起“不能浪费”的整体性制度防线。
厉行节约,本质是公共权力的规范运行。公共资金取之于民,每一分毫皆凝结人民心血。若权力之手恣意挥霍,不仅伤损民脂民膏,更侵蚀执政根基。唯有将权力真正关进制度的笼子,才能确保公共资源真正为民所用,使人民赋予的权力永葆其纯粹本色。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其贯通到底的执行。当《条例》刚性要求层层传导,内化为每个岗位的自觉行动时,节约便超越了“令行禁止”,升华为一种制度文化。这种文化将塑造一种新的治理生态——资源流向更透明,决策更审慎,服务更务实。长此以往,俭朴务实、精打细算将蔚然成风,成为机关运行的深层基因。
古语有云:“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节约不仅关乎经济账,更是民心账、政治账。《条例》以制度之力锻造节约型政党与节约型政府,为党的作风注入清流活水,也为国家治理现代化夯实了根基。当每一笔公款都花在刀刃上,当每一分民力都获珍视,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必将愈发紧密。
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是场永不停歇的作风建设持久战。以《条例》为基石,我们当用制度铁笼关住浪费虎口,让节约成为深入血脉的政治自觉。如此,一个清朗节俭的党风政风必将如春风化雨,滋养整个社会的蓬勃生机。(冯翻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