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入学习2025年6月1日出版的第十一期《求是》杂志重要文章后,作为一名幼儿园党员教师,我深刻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强国建设的深远谋划,特别是关于"从基础教育抓起,夯实人才培养根基"等与教育有关的重要论述,为我们一线幼教工作者指明了前进方向。科教兴国战略在学前教育领域的落地生根,需要我们以更高的政治站位、更强的使命担当,在幼儿幼小的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奠定坚实基础。
一、深学细悟:把握科教兴国战略的学前教育方位
《求是》杂志文章明确指出:"建设教育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这一重要论断让我们清醒认识到,学前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起始环节,在科教兴国战略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作用。通过反复研读,我体会到三个关键维度:
一是价值维度——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科学研究表明,幼儿期是大脑发育的黄金期,3-6岁形成的认知模式、行为习惯将影响终身。正如文章强调的"早期教育质量决定人力资本积累水平",我们必须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保教全过程,在游戏活动中渗透爱国情怀,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良好品德。
二是创新维度——激发幼儿探索精神。文章特别指出"要从小培养创新思维"。在组织科学活动区时,我尝试将"天宫课堂"内容转化为幼儿可操作的实验,如用吸管模拟火箭发射,用磁铁探索太空行走原理。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既培养了幼儿的科学兴趣,也播下了科技报国的种子。
三是公平维度——促进教育机会均等。学习文章中"推进学前教育普惠优质发展"的要求,我积极参与园所结对帮扶工作。之前到下属园送教下乡时,通过带去"低结构材料玩教具制作"经验和优质语言活动课程《饥饿的田鼠》,帮助当地教师利用自然材料开发了游戏,看见语言活动的更多可能,切实感受到促进教育公平的党员担当。
二、知行合一:践行党员教师的双重使命
作为兼具党员和教师双重身份的教育工作者,必须将党性修养与专业能力提升紧密结合,在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筑牢思想根基,做政治过硬的示范者。通过参加"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活动,我深刻认识到幼儿园党建不是抽象概念。我们将党史学习与园本课程结合,开展了"童声里的红色记忆"系列活动,组织幼儿收集祖辈的奋斗故事,用黏土制作"我家的小康之路"模型展。这种具象化的教育方式,让爱党爱国情怀自然浸润童心。
二是锤炼专业本领,做保教创新的引领者。在园内"党员示范岗"创建中,我参与开展"项目式学习"实践。例如围绕"有趣的泡泡"主题,引导幼儿进行观察、共同实验尝试,最后一起制作泡泡水,共同与泡泡做游戏。这种活动开展模式培养了幼儿的探究能力,使小班幼儿语言表达,情绪情感等各个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三是厚植为民情怀,做教育公平的推动者。响应文章"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号召,我主动报名参加"送教下乡"活动。在某偏远县幼儿园,针对当地缺乏玩教具的情况,带领教师开发"乡土资源课程包",利用玉米皮、麦秆等材料制作教学用具,使保教活动成本降低60%的同时,教学质量显著提升。
三、系统推进:构建协同育人新格局
落实科教兴国战略需要打破园所围墙,构建"三位一体"的育人体系:
一是创新家园共育机制。建立"党员教师联系家长"制度,每月开展"科学育儿微课堂"。针对家长关注的"幼小衔接"焦虑,我们开发"学习准备力评估系统",通过游戏化测评给出个性化建议,相关经验被市教育局推广。
二是拓展社区教育资源。与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联动,组织"小小志愿者"活动。如带领幼儿参与垃圾分类宣传,在服务他人中培养社会责任感。这种实践让教育从园所延伸到社会大课堂。
三是深化数字技术应用。创建"智慧育儿"线上平台,共享优质活动资源。疫情期间开发的"家庭科学小实验"系列视频,单条最高播放量达5万次,实现了优质资源的辐射共享。
结语:在童心播种民族复兴的希望
回望《求是》杂志的谆谆教诲,展望教育强国的壮丽图景,作为幼儿园党员教师,我们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神圣使命。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以"四有"好老师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有理想信念,做儿童政治启蒙的引路人;
有道德情操,做师德师风建设的排头兵;
有扎实学识,做保教改革创新的实践者;
有仁爱之心,做幼儿健康成长守护者。
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的事业。在科教兴国的伟大征程中,我们幼儿园党员教师定当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用心浇灌每一株幼苗,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一代代孩子的成长中薪火相传!(杨小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