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窗间过马,又是明媚金秋。转眼间,距离我成为一名选调生已经近三载,记得我初到与城市大有径庭的乡村,过着与平淡且忙碌的生活时,也曾怀疑过在美好的青春将自己置于一方天地,是否值得。少年何方梦摘星,敢挽桑弓射玉衡,三年的基层生活给了我答案,梦想为舟,奋斗作桨,只有这样的青春才值得。
第一年:我在“田园草木,淳朴民风”中重识乡村,心系基层。我所任职的嘎查为蒙古族嘎查,曾担心会不会因语言不通沟通困难,会不会因不懂村情民俗而无法开展工作,“两委”们对我的热情照顾打消了顾虑,他们为我耐心讲述嘎查历史,经常带我走村入户,实地了解村里的建设进度和家家户户的基本情况。我记得嘎查拿着为我买的爆米花,用生硬的汉语和我说:“小迪,给你买的,你吃!”我记得妇联主席骑着摩托车带我走村入户:“小迪,你看,我们今年新买的4头牛,长的可肥了!”,我记得户厕验收时大风凌冽,大家为我找出避风的大衣和帽子:“小迪,冷,你多穿点!”……在这一声声问候和关怀中,我不再觉得基层苦和累,不再将自己当做“走马观花”的“外地人”,而是同大家一起“并肩作战”的“自己人”, 从“学着干”变成“一起干”,从“小跟班”变身“小帮手”,这一年,我明白了,选调生不仅要“住”在百姓身旁,更要“驻”进百姓心里。
第二年,我在“乡村治,则天下安”中沉淀自身,磨砺心性。“让广大农民都过上幸福美满的好日子,一个都不能少,一户都不能落。”我深知,乡村治理不是件小事,基层工作千头万绪,如果只坐在办公室看见的都是问题,下去走走看找到的都是对策,我走入农户庭院和田间地头,“俯下身子”了解民情民意、“留下影子”找寻解决方法。在万亩高标准农田的建设中目睹到了嘎查集体经济的飞速增长,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中见证到了农牧民生活条件的质的改善,在一条条土路逐渐变成板油路的施工中目睹了村庄建设的崭新成就……这幅生态宜居、产业兴旺的田园图景就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真实写照。乡村振兴从“大国‘粮’策”到“产业兴邦”,农牧民在吃饱穿暖、精神富足中实现双“丰收”,从“乡村振兴”到“望山见水、留住乡愁”,美丽乡村成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这一年,我明白了,人民幸福则乡村兴,乡村兴则国家富强。
第三年,我在“利民之事,丝发必兴”中读懂初心,践行使命。在疫情严重时,我骑着三轮“小电驴”上门进行检测核酸,3岁的小妹妹送给我写着“加油,白衣天使,谢谢你们!”的手绘画,在入户动态调整时,监测户大娘攥着医疗费用报销单热泪盈眶:“多亏了政府的帮助啊,没有报销,我今年就没有收入了!”在老党员家中慰问时,他拉着我的手紧紧不放:“我记得你!我的庭院经济申请表是你帮我填的,今年已经增收2000块了!”三年间,我竟在不知不觉中走遍了嘎查内275户常住户,记住了去每个脱贫户、监测户家的路,解决了农牧民的好多件“小烦恼”“小心愿”,看着一张张朴实的笑脸,听着一句句暖心的话语,我真正读懂了基层的“为民书”,只有抱定为人民服务之“心”,增强为人民服务之“能”,付诸为人民服务之“行”,才能绘就人民满意的“幸福图卷”,这一年,我明白了,永葆为民初心,扎根基层土地,才是青春年华的最好诠释。
风雨不改凌云志,振衣濯足展襟怀。新时代选调生任重道远,奋斗正酣,我定以诚挚之心,领岁月教诲,在时代长风吹拂中长出垂天之羽,在新征程上展翅翱翔。(邢宇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