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要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
驻村干部是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是带领群众增收致富的“先遣队员”,而驻村第一书记则是“先遣队员”中的“领头雁”。第一书记作为活跃在广大农村一线的基层干部,承担着扎根农村、发展农业、服务农民的重要职责,肩负着乡村振兴的光荣使命。笔者认为,要做一名合格的驻村第一书记,要掌握以下五大看家本领。
一是志存高远,坚定理想信念
第一书记的职位不高,但管的事情很多,全村大大小小事务都由第一书记来统筹安排。第一书记既要扛起继续履行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的农村帮扶政策,又要全面推进振兴乡村的使命任务,承担着来自派出单位、地方党委、基层支部等多重任务,工作非常艰辛。杂七杂八的事情、芝麻蒜皮的小事会让初期选派的第一书记深陷其中,也许他们会觉得,村里的工作就是帮助村民解决问题,什么志向抱负与理想信念是高级干部的事情,与他们无关。其实,这种想法是不可取的,无论职位高低,只要是党的干部都要坚定理想信念。
第一书记要“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况且大事也是从一件件小事堆积起来的。如果不能正确认识“小我”和“大我”的关系,整天把追求“进步攀升”当成首要任务,沉迷于功名利禄,纠结于荣辱得失,就会给自己的初心套上沉重的枷锁。要始终牢记“驻村的职责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把为群众致富而奋斗作为自己最大的幸福,在志存高远的抱负中建功立业、展现价值。要坚定理想信念,践行正确政绩观,不搞华而不实的表面文章,让每一项工作都经得起历史和实践的检验。要对百姓的事上心、用心、走心,多做解民忧、暖民心的实事好事。要在产业发展、生态宜居、乡风文明上下功夫。要以务实担当作风为民造福、为民谋利,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才能干出群众满意的业绩。什么样的干部是为民造福的干部,什么样的政绩是为老百姓创造的,群众心里有杆秤。
二是脚踏实地,走好群众路线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工作路线。第一书记无论立身处世,还是从政干事,首先要解决好“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走好群众路线。
讲实话、干实事最能检验和锤炼党性,实事求是就是最大的党性。第一书记要坚持以党性立身做事,把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作为党性修养和锻炼的重要内容,敢于坚持真理,善于独立思考,时刻脚踏实地。要革“浮躁气”,扬“实干风”。很多第一书记年轻,身上带有一种傲气与澡气。有的静不下心,对基层工作不感兴趣,觉得枯燥无味,对理论知识和芝麻小事提不起兴趣;有的沉不住气,好高骛远、眼高手低,基本功练得不扎实,总想干一番大事业,引进大项目,天天妄想哪个部门哪个领导会看中他,搞点“秀色业绩”出来,对于群众的身边事就置之不理,觉得没意思;有的钻不进去,对待工作不求出彩,彻底“躺平”、“佛系”安慰、自我麻痹。这些傲躁之气,很容易让第一书记只长年龄不长本领,最终会耽误自己也耽误农村各项事业发展。
第一书记要立足岗位,在解决一个一个实际问题中积累知识、锤炼本领。要把特有的朝气和活力转化为敢想敢拼敢闯的工作劲头,在实干中挥洒青春,用实干描绘梦想。乡村振兴一线,往往面临着权小事多、人少责重的境况,也经常会面临一些复杂棘手的问题,十分考验干部的能力素质。“越是艰险越向前,最是急难显担当。”要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定力,主动到急难险重的最前沿、第一线经受风吹浪打,接“烫手山芋”、当“热锅蚂蚁”,在摸爬滚打中淬炼成烈火真金。要勇于担苦担难、担重担险,提高直面问题的勇气、化解矛盾的本领,在项目建设、招商引资、信访维稳、产业发展、农业科技、乡村旅游、网络电商等方面树牢实干导向,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和自身特长,在乡村振兴一线摔打锤炼,在蜕变成长中当好新时代农村建设的合格答卷人。
三是勤奋学习,甘当门徒学生
有人说,驻村干部平时工作很多,杂事繁忙,根本抽不开身子来学习,而且理论学习似乎作用不大,驻村工作也用不上。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在如此快速变化、信息时代的社会中,不求知就跟不上时代步伐,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要当时代的弄潮儿还是时代的淘汰者,这与我们的求知求学欲望有很大关系。第一书记要如饥似渴、孜孜不倦地学习。学习不仅包括多读有字之书,也要涵盖多读无字之书,注重学习工作经验和社会知识。
首先,要多读有字之书。有字之书是知识的宝库,蕴含着前人的智慧和经验。通过研读经典著作、学术论文,我们能够拓宽视野,提高学术素养。有字之书包罗万象,它们不仅是学科知识的积淀,而且是思想哲理的传承。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第一书记要认真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充分结合海南自贸港建设实际和社会经济发展,扎根于琼州大地这片改革热土,敢闯敢试,敢为人先,一天当做三天干,不惜脱几层皮。
无字之书是人生的体验和感悟,是生活的洞察和领悟。无字之书包括亲身经历、社会实践和人际交往等。第一书记的无字之书广泛存在于干事创业之中。农村是大展身手的大舞台,人民群众中蕴藏着解决问题、推动发展的智慧和力量,来自基层的鲜活事例和经验,最能帮助我们制定符合需要的政策、推动各项工作落实。乡村振兴一线是接触群众、了解群众最频繁最直接的地方。第一书记要当“田教授”,多到田间地头去,多到困难多、群众意见集中、工作打不开局面的地方去,要经常迈开腿,身入群众,在与群众打成一片、融成一团中了解掌握群众最真实的意愿。要主动与农村致富带头人、返乡归客等畅讲,多走进村民家中,倾听他们的心声,真心实意和农民交朋友,全心全意为老百姓办实事,做群众的知心人、贴心人。要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拜人民为师、向人民群众学习,及时总结群众自发形成的宝贵经验。
四是解锁技能,百姓家讲家话
说话讲天,看是轻松,其实也需技巧。第一书记的实操技能是会跟农民群众“讲家话”。“讲家话”就是讲那些让百姓“听得懂、感兴趣、很关切”的家长里短,讲那些能够引起百姓共鸣共振共情的话题。“讲家话”就是讲些对百姓有益且管用的事,讲些真话、实话、心里话。在农村,只有能“进得了门、唠得了嗑、吃得了饭”的干部,才有真正可以了解群众急难愁盼、感受群众所思所虑。
语言能传递感情,增强理解与信任,若和群众沟通没有共同语言,“话不投机半句多”,沟通起来群众就会反感。第一书记只有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中多换位思考,多关注人民群众的家事,多与群众话家常,用心去感受老百姓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人民群众才会拿出真情,与群众的距离有多近,离实情就有多近。我们要学会和群众“拉家常”,做群众的“贴心人”,说出群众心声和期盼,把群众当亲人,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才能真正地了解实情。学会坐着小板凳与群众拉家常,和群众“面对面”“心贴心”沟通,虚心请教意见,耐心倾听抱怨,诚心接受批评,走进田间地头与群众交心,和群众做朋友,这样才能培养同基层群众的深厚感情。
要想讲得投机,第一书记首先得“有料”。一肚子墨水比一肚子酒水好,知道的东西多了,才有话题和谈资,才好交流互动。现今我们某些干部,说科技说不上,说文艺说不通,说工作说不来,说生活说不对路,说来说去就是那几句官话、老话、套话,那当然就会话不投机半句多。要讲好家话,就要心怀真情实感。讲好家话的根本在于心中装着群众,时时事事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心中无群众,语言自然冷;心中怕群众,说话自然胆怯。第一书记要带着感情走进群众,在基层中擦亮双眼、竖起耳朵,用心中情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要讲好家话,就要学会贴近日常。基层工作是否接地气、与群众打交道是否带着感情,直接影响着工作成效。讲深入浅出、生动活泼、言简意赅的群众话,群众才会觉得你是一家人,家常才能有来有回地唠起来。年轻干部要学习“土味”话、学会方言,讲群众关心的话,拉近与群众的距离。要讲好家话,就要学会拜人民为师。年轻干部必须放下身段、褪去壳子,拜人民为师、向实践学习,在充分听取群众的意见中培养真本领、真感情。
五是慎独慎微,守寂寞耐清贫
古语云:“清风两袖朝天去,不带江南一寸棉。”所谓清风,即甘于清贫、乐于守穷,这是一种清醒的心智、恬淡的心态,也是为官者应有的信仰和道德追求。
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抗得住诱惑、把握住底线,这是一名第一书记的必然要求。我们要时时自律、自省、自警,处处慎微、慎独、慎行,做到心中有戒,行动有止。要能够始终如一日地坚守岗位,在乡村振兴奋斗一线中坚守自我,提升本领,拼搏出灿烂的绚丽之花,争做让党放心、让群众满意的标杆表率。
第一书记吃住在村,一年365天中有300天都在村里工作生活,与家人亲人的接触较少。初次选派的第一书记,人生地不熟,在独处时,往往耐不住寂寞,夜深人静会滋生出“找找乐子、寻求刺激”的堕落思想。当这种“心中贼”作祟时,不择手段“搞点票子”的鬼点子就会乘虚而入。海南省白沙县荣邦乡扶贫干部、驻俄朗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驻俄朗村工作组组长高志利用职务便利,以帮助贫困户申请危房改造补贴为由,先后共向3户贫困户索要9000元,同时以借为名向8名服务对象(其中贫困村民3人)索要1.85万元。最终,高志受到开除党籍、开除公职处分,并受到法律制裁,教训极其深刻呀!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群众的小事就是大事,而触及红线的小事更要注意。第一书记虽然权力不大,但管的都是群众身边事,难免会有一些小恩小惠的利益往来,不要觉得一包烟、一瓶酒、一张购物卡就不以为然,殊不知,权力腐败都是从不起眼的小事中起滋生的。那些走上腐化堕落、违法犯罪道路,落得身败名裂下场的人,往往都是因为抵不住小诱惑,继而贪图享乐大诱惑中崩塌的。
今天的好日子是老一辈人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来的,我们要在源头上筑牢拒腐防变的防线,珍惜现在拥有的一切,珍惜党和人民赋予的这份工作、责任,用党纪国法严格约束自己,自觉做到不义之财不取、不法之物不拿,清正廉洁。时刻牢记“清廉是福、贪欲是祸”,始终保持节俭朴素的作风,守得住“清贫”,从“清贫”中汲取力量,在服务群众、振兴乡村的奋斗历程中实现自身价值。(海南省文昌市东郊镇清港村驻村系第一书记 陈高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