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对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推进工作,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如何做好调查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进调研方式,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提高调研成果质量,切实把调研成果转化为解决问题、改进工作的实际举措”。只有大兴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调研之风,才能更好在新征程上行稳致远。
要通过提升理论功底来夯基。当前,基层调研存在表层化现象,开展工作浅尝辄止,搞蜻蜓点水式调研,比如迫于任务压力不得不去完成,只是满足于能够按照要求开展调研了。显然,这种走马观花似的调研,既劳民伤财又徒劳无功,对工作更是有害无利。产生这一问题的根源是调研者理论知识不足、素养不高。党员干部要加强学习调查研究的专业理论知识,强化调查研究理论思维。要学会抓住主要矛盾,提炼重点的调研对象,哪些地方该看得细,哪些地方该看得粗,应该要有一个基本的判断。调查研究的首要任务是弄清事实真相,这就要求在调查中做到真实准确、客观公正,去伪存真,由表及里,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现场,掌握大量的第一手资料,避免从书本到书本、从资料到资料、从文件到文件,要有实事求是、认真负责的调查态度,一丝不苟、艰苦细致的调查作风。
要通过深入交流获取一手资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千万不能搞形式主义,不能搞做指示多、虚心求教少的“钦差式”调研。要甘当“小学生”,积极拜人民为师,向人民学习,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接地气、通下情,开展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真正做到“以心换心”。丢掉心中的“官帽子”,贴近群众的“心窝子”,深入田间地头、街头巷尾、房前屋后,坐下身来与群众交流、静下心来听群众讲话,主动与群众交朋友、谈感情,耐住性子。之前热播的电视剧《县委大院》中的一个场景,光明县委梅书记下乡调研,他没有和下边打招呼,而是直接到了村上,和坐在路边吃面的小哥聊上了天,从他嘴里听到了本地存在的真实情况,最后梅书记还主动加了他的微信。我们应该要学会和群众交朋友,方便的话还可以加个微信,留个联系方式,他们会提供不一样的视角。
要通过整体把控获取真实情况。基层调研是倾听民意、掌握民情的重要途径,但现实中“过滤式”调研时有发生。比如有的把调研地点确定在工作做得好的“示范区”,有的将实际存在的问题和短板想方设法“屏蔽”,导致调研工作并不能将真实情况获取。比如有的调研按照基层部门事先指定路线,基层单位同志在前面走我在后面跟着,你让我去哪我就去哪,你让我看什么我就看什么,只机械的走“规定路线”,没有“自选动作”,去的地方、见的人、拍的照片一般是基层单位按照调研目的和本单位意图事先“精心”准备、认真包装的,听到的也是提前经过严格“培训”和矫正的语言,这样的调研双方单位和参与人员心照不宣。要坚持问题导向,装着问题、带着思考走基层,沉下力深耕细作,找“亮点”更找“难点”。既要到“先进村”挖掘典型,又要到“后进村”鼓劲加油;既要总结先进经验,也要认真梳理基层问题,拿出“解剖麻雀”的方法,不断提炼问题,抓住问题本质,及时、准确地获得第一手材料,直接了解问题和产生问题的根源。
研之愈深,行之愈笃。要在调查研究中提高认识能力、判断分析能力,增进对人民群众感情,增强责任感,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通过调查研究来踏实工作、科学决策,适应不断变化的新形势发展需要。(张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