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很多工作需要大家来落实,你们很辛苦。基层工作很重要,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希望大家都重视基层工作,关心基层党员,为基层搞好工作创造条件。”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兰州时对基层工作作出了重要指示,明确了基层的独特性、重要性。基层,是一切工作的落脚点,也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是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基层干部更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政府作风的形象代言。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满不满意,就看基层干部有无担当、作不作为。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是党和人民一道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发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的伟大号召。进入新时代,如何解决有“担当作为”的基层干部的“后顾之忧”,对激励广大基层干部放下包袱、调整心态、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对实现党的二十大确定的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面对基层纷繁复杂的工作,对基层干部的要求越来越严、标准越来越高。部分基层干部在面对基层治理中出现的诸如经济发展、政策落实、群众诉求等问题时思想上存在懈怠、责任意识不强、斗争精神不足。不担当的干部热衷于做“老好人”“太平官”,遇事习惯于“打太极”“踢皮球”;不作为的干部更是信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干的多错的越多、责任越大,受处分的风险越高”的错误认知。归根到底,首先是干部本身政治能力不足、思想认识不高,缺乏敢拼、敢闯的精神勇气,政治使命感、责任感弱化;其次是组织管理不到位,制度设计亟待完善,监管监督存在缺位,关心关爱落实不力;最后是外部环境的不适应,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干部自身能力、思想和作风极度不适应。在对待有担当、敢作为的干部同志时,常吹“耳旁风”“理小话”,动摇其思想,否定其成绩。
如何破解干部不担当、不作为的现实困局,解决有“担当作为”干部的“后顾之忧”,思想是前提。思想是一切行动的“总开关”,对于思想松懈、麻痹大意的必要时刻“拧一拧”“紧一紧”,加强党的政策理论学习,常办初心使命主题教育,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引导干部增强党的意识、党员意识、“干”的意识,彻底解决干部不担当不作为的思想“后顾之忧”。
同时,解决有“担当作为”干部的“后顾之忧”,制度是关键。干部不担当、不作为,很大程度上源于制度的不健全、不完善,健全干部担当作为成绩考核制度、职级晋升激励制度,明确重实干、看实绩的用人导向,把选拔干部的目光投向基层,优先提拔重用实绩突出的基层干部。其次是完善干部容错纠错机制、干部保护机制,坚持问责与容错并行,该问责的问责、该纠错的纠错、该免责的免责,坚决防止有任务向基层“一摊派”,追责问责“一刀切”,不顾干部工作实绩,遇事只想息事宁人。
此外,解决有“担当作为”干部的“后顾之忧”,落实是必要。关心关爱基层干部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落到实处、做到细处、成于深处。必须坚持严管与厚爱并重、激励与约束并举,加强日常管理监督。坚持工作实绩与目标绩效奖挂钩的分配办法,适度拉开单位与单位之间、干部与干部之间的待遇差距,避免统一“大锅饭”,防止在编不在岗及“吃空饷”“走读”现象。坚持从严落实基层减负各项举措,实施“精文减会、统筹规范督检考”,让基层干部真正从“表哥”“文妹”中解放出来,把更多精力放在为民办实事上。
只有解决了有“担当作为”基层干部的“后顾之忧”,才能动员激励广大基层干部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埋头苦干,实现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果珠彝族乡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