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江苏考察时,围绕“以学促干”提出明确要求,强调“树牢造福人民的政绩观”“鼓足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形成狠抓落实的好局面”。深刻阐述了“以学促干”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这为新时代党员干部回答好“怎样树立政绩”的问题指明了努力方向。
首先,树立树牢造福人民的政绩观需要政府将人民的利益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政府领导者应该深入人民中去,了解人民的真实需求和期望。通过广泛开展调研和听取民意,政府可以更好地了解人民的所思所盼,以此为基础来制定政策。只有真正把人民的需求放在首位,政府才能够为人民创造更多的福祉。
其次,政府应该注重实际行动,落实造福人民的政策。政府领导者应当担负起责任,积极推动政策的执行,确保政策落地生根。政府在落实政策时,要注重量力相配,确保政策能够真正解决人民的问题。政府的政绩观应该不仅仅关注表面的宣传效果,更要注重政策的实际效果,通过衡量人民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的提升来评估政府的工作成效。
再次,政府还应该加强与人民的沟通和互动。借助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等新兴技术,政府可以更加便捷地与人民进行对话和交流。政府应当主动倾听人民的声音,及时回应人民的诉求,解答人民的疑虑。通过积极互动交流,政府能够更好地了解人民的期待,并在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及时修正和调整,确保政策更加符合人民的利益。
最后,政府还应该加强廉洁自律,树立良好的形象。廉洁政府是为人民谋福祉的前提条件。政府领导者应该以身作则,自觉约束自己和身边的人,树立廉洁自律的榜样。通过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和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政府能够有效预防腐败,保证政策执行的公正和透明,确保人民的权益不受侵害。
树牢造福人民的政绩观,要回答好“怎样树立政绩”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性。只有党性坚强、摒弃私心杂念,才能保证政绩观不出偏差。”广大党员干部要“坚持出实招求实效,不搞华而不实、投机取巧、数据造假”,从实际出发谋划事业和工作,以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实际行动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要坚持打基础利长远,把握好潜绩和显绩的关系,既要做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也要做为后人作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既要做显功,也要做潜功,不搞急功近利、竭泽而渔、劳民伤财,扎扎实实、踏踏实实地搞现代化建设。(吴金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