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民日报发布评论文章《厚植乡村兴业致富内生动力》,以孙营村为例子,讲述中国乡村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后,乡亲们对美好生活有了更多期盼。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让乡亲们生活更上层楼,既要把产业振兴作为重中之重,又要把巩固脱贫成果作为底线任务。以产业振兴推动乡村振兴,要立足“优势点”、找准“落脚点”、聚焦“发力点”。
立足资源“优势点”,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灵活性”实现乡村振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篇大文章,要统筹谋划,科学推进。一碗当地特色的螺狮粉,不仅能够成为助力脱贫的产业链,还能形成经济增收的致富点。“变则新,不变则腐;变则活,不变则板”。乡村振兴要在彰显地域特色上下功夫,利用独特的自然禀赋和现有的生态资源,在保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基础上,扬长避短,切忌盲目照搬,避免“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现象的出现,要突出差异化,打造独特品牌,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发展特色产业,实现三大产业融合发展的新道路。
找准人才“落脚点”,关键在人,关键在干,“全民性”实现乡村振兴。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之处,要避免乡村因人口老龄化出现人才“入不敷出”的难处,不要让留不住人成为产业振兴的短板。乡村振兴既要将外来的人“引进来”,也要将里面的人“留下来”。一方面,要完善发展服务配套设施,营造良好的乡村环境,把乡村打造成吸引“金凤凰”的“梧桐树”。另一方面,要根据当地的风俗习惯,努力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当地居民的生活中,挖掘当地的“土专家”“田秀才”,激活当地人才,真正实现“家门口上班”,发挥农民主体作用,调动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以“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务实态度,一同奏响全民参与的产业振兴“大合唱”。
聚焦党建“发力点”,政策引领,政策找人,“精准性”实现乡村振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产业振兴不是无本之木,应善于向多方借势。当地干部要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毅力,善借政策扶持红利,把握国家发展良机,把政策落到实处,切实为乡村振兴“保驾护航”。并且对于“困难户”要重点关注,要兜住基本民生底线,以“一户一策”的精准帮扶方式,避免脱贫又返贫情况的出现,在扩大帮扶覆盖面的同时,提高分层分类的精准度。推动改革政策落地生根,积极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高质量发展路径,激发内生动力,促进产业振兴。(林劝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