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学习 > 文选 > 正文

乡村振兴要立足找准聚焦“三点”

2023-07-12 09:54:59 | 来源: 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紫帽镇人民政府

近日,人民日报发布评论文章《厚植乡村兴业致富内生动力》,以孙营村为例子,讲述中国乡村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后,乡亲们对美好生活有了更多期盼。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让乡亲们生活更上层楼,既要把产业振兴作为重中之重,又要把巩固脱贫成果作为底线任务。以产业振兴推动乡村振兴,要立足“优势点”、找准“落脚点”、聚焦“发力点”。

立足资源“优势点”,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灵活性”实现乡村振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篇大文章,要统筹谋划,科学推进。一碗当地特色的螺狮粉,不仅能够成为助力脱贫的产业链,还能形成经济增收的致富点。“变则新,不变则腐;变则活,不变则板”。乡村振兴要在彰显地域特色上下功夫,利用独特的自然禀赋和现有的生态资源,在保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基础上,扬长避短,切忌盲目照搬,避免“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现象的出现,要突出差异化,打造独特品牌,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发展特色产业,实现三大产业融合发展的新道路。

找准人才“落脚点”,关键在人,关键在干,“全民性”实现乡村振兴。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之处,要避免乡村因人口老龄化出现人才“入不敷出”的难处,不要让留不住人成为产业振兴的短板。乡村振兴既要将外来的人“引进来”,也要将里面的人“留下来”。一方面,要完善发展服务配套设施,营造良好的乡村环境,把乡村打造成吸引“金凤凰”的“梧桐树”。另一方面,要根据当地的风俗习惯,努力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当地居民的生活中,挖掘当地的“土专家”“田秀才”,激活当地人才,真正实现“家门口上班”,发挥农民主体作用,调动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以“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务实态度,一同奏响全民参与的产业振兴“大合唱”。

聚焦党建“发力点”,政策引领,政策找人,“精准性”实现乡村振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产业振兴不是无本之木,应善于向多方借势。当地干部要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毅力,善借政策扶持红利,把握国家发展良机,把政策落到实处,切实为乡村振兴“保驾护航”。并且对于“困难户”要重点关注,要兜住基本民生底线,以“一户一策”的精准帮扶方式,避免脱贫又返贫情况的出现,在扩大帮扶覆盖面的同时,提高分层分类的精准度。推动改革政策落地生根,积极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高质量发展路径,激发内生动力,促进产业振兴。(林劝阳)

责任编辑:李巧珊
手机版
相关阅读
点击排行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法律顾问 | 人员查询 | 手机版
本站所刊登的视频﹑信息和专题专栏资料
均为中廉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190328 值班电话: 13031055678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法律顾问:北京市隆安律师事务所 京ICP备19041149号-1 经营许可证:京B2-20192563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9041 出版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零字第朝200078 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京)字第16360号
技术支持:沈阳网站建设公司-开阳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