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是孔子的“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诚信,是王充的“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诚信,是习总书记的“诚信为本,无信不立”。由此可见,自古以来诚信便是每个人心底的底线坚守,更是社会发展的内在法则。唯有延续这份坚守,遵守这份法则,方能构建和谐社会,建立全社会的信用体系。
以教育引导推进信用体系建设。教育之于心灵,犹雕刻之于大理石,是更基础、更深沉、更持久改变人的方式。春秋时期,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开始变法,但当时处于战火频发,人心惶惶之际,商鞅在都城南门立下一根木头,许诺只要能搬到北门,即赏金十两,围观众人议论纷纷,却无一人尝试,最后将赏金增至五十两,终于有一人将木头扛至北门,当即得金五十两,此举使商鞅取信于民,为变法奠定基础。商鞅变法作为教育孩子守信的故事世代传承,这样的诚信教育,使“信”融入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里,刻在每一个中国人的骨子里,也使“信”的文化源远流长,经久不衰。因此,建设信用体系,教育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以制度之刚做失信行为的高压线。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强调的就是制度规则的重要性。失信行为的频频发生,可能与当事者不了解相关。但是,更多的人敢于逾矩,是对于道德谴责的漠视,道德谴责是一种软约束,并不能给违规者带来实质性的惩戒,这更加纵容了部分人的行为。既然软约束不能制约违规行为,就得另谋出路,用“刚性手段”构建制度规则。制度规则,是隔开守信与否的一条高压线,敢逾矩的必然会受到如触电般的打击,长此以往,才能真正矫正那些不被道德约束的行为。因此,只有落实制度规则,才能真正构建信用社会。(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商都县组织部 范子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