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塞罕坝,忘不了林意深深,林海起伏。曾经的风沙遍地、高寒冻土,如今的苍翠欲滴、层林尽染。初心在三代塞罕坝人彰显,精神血脉在塞罕坝上赓续,从“一棵树”到“一片海”,是什么指引着塞罕坝从荒原变林海,从沙漠变绿洲呢?
牢记使命、志存高远,展望绿色发展图景。塞罕坝往北是茫茫大漠,往南是京畿重地,这道连南接北的重要生态屏障,曾经遭到大肆砍伐,生态惨遭破坏。在国民经济困难时期,国家咬紧牙关,下定决心建一座大型国有林场,恢复植被,阻断风沙。当时,第一代塞罕坝人肩负使命,毅然迈上了种树的艰难历程。“天当床,地当房,草滩窝子做工房。”曾经的他们居无定所,生活条件恶劣,但是这群平均年龄不到24岁年轻人始终牢记光荣的使命,志存高远,没有被眼前的困难所吓跑,反而更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正是这一群可爱的塞罕坝人带来“绿色的希望”,进而才有了如今美丽的绿色图景。
砥砺奋斗,艰苦创业,筑牢绿色生态屏障。冰心在《成功的花》里写到:“成功的花, 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 然而当初她的芽儿, 浸透了奋斗的泪泉, 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这片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森林,如果林木按一米的株距排列,可以绕地球赤道12圈,这些树木每年可释放氧气57万吨,可供200万人呼吸一年。而这些是一代代塞罕坝人砥砺奋斗、艰苦创业而成的。犹记得1962—1964的两年时间里,他们种下6400亩落叶松,然而成活率却不到8%。犹记得1977年和1980年,林场接连遭受雨凇灾害和百年不遇的大旱,总共32万亩林木毁于一旦。其中的艰辛和心酸是可想而知的。可是,他们迈步从头越,驰而不息,瞄准了下个20年,终于迎来了绿色的期盼,筑牢了绿色的屏障。“路虽远,行则将至。”塞罕坝的奋斗史、创业史,依然在延续,“绿色发展”也必将创造更多的奇迹。
滴水穿石,久久为功,厚植绿色发展底色。“山积而高,泽积而长。”从一棵树,到如今有林地面积115万亩,森林覆盖率从11.4%提高到82%,林木总蓄积量从33万立方米增加到1036万立方米。塞罕坝每年净化水质和涵养水源达到2.74亿立方米,固碳81.4万吨,释放氧气57.06万吨。而这些可喜的成果背后,是一代又一代塞罕坝人,保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的精神劲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掀一镐、一坑一苗,在艰险的环境下铸就的。这里有“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何处不青山”,把爱、责任、使命洒在塞罕坝、用13年的坚守诠释了“生命的热忱”的王尚海,这里有有驻守在海拔1920米,13年如一日的防火瞭望员刘军、王娟夫妇。他们都以滴水穿石的韧劲,只争朝夕的干劲,瞄定绿色发展的目标,踏踏实实地守护林海、呵护林海,把自己的青春和梦想融铸在塞罕坝,把自己的汗水浇灌在祖国需要的地方,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责任担当,久久为功,撑起了翠意盎然的塞罕坝,让绿色发展的底色更足。
塞罕坝机械林场场长陈智卿说:“如果说眼里的塞罕坝是绿色的,精神里的塞罕坝则是红色的。” “牢记使命是内核,艰苦创业是底色,绿色发展是追求。塞罕坝人种下的不仅仅是一棵树,更是一种信仰、一种精神,是几代塞罕坝人用心血、汗水,甚至是生命凝结而成的。”新时期,我们要弘扬塞罕坝精神,赓续精神血脉,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南靖高新技术产业园管理委员会 高丽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