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承德考察时强调: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要坚持精准发力,立足特色资源,关注市场需求,发展优势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更多更好惠及农村农民。深入推进乡村振兴事业,我们要在确保精准的前提下,在优势产业上“踩油门”,同时也要在关注市场需求、地区特点、环境资源的基础上,懂得适当“松油门”,守住生态保护红线,让乡村振兴这辆车开的又快又稳。
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振兴。在优势产业、特色产业上“踩油门”,拉动乡村振兴“跑起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要加快发展乡村产业,顺应产业发展规律,立足当地特色资源,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优化产业布局,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农村发展的天地很广阔,但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不能是“一锤子买卖”,必须要发展产业,只有夯实了产业根基,让乡村具有“造血”功能,才能激发农民自身的内在动力和蓬勃活力,最终实现乡村振兴。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要在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上“踩油门”,不断延伸产业链、打造供应链、提升价值链,走出一条科学有效、农民受益的产业发展之路,为实现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拉动乡村振兴“跑起来”。
产业振兴,关键在精准发力。要根据市场需求,结合地方发展实际,懂得适当“松油门”。走在新的历史时期,推动高质量发展成为主题,乡村产业发展也要从起步阶段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乡村产业发展要因地制宜,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旅则旅,如果把不适合当地发展的产业放在当地发展,就算短时间内能够带来一定效果,长此以往终会因违背自然规律而功亏一篑。学习其他地区乡村发展经验时,学习的重点不在“鱼”而在“渔”,要学到先进的思路并融入到当地的乡村产业发展中,探索小而特、小而品、小而优的新发展模式,发掘乡村功能价值,懂得适当“松油门”,强化创新引领,全面推进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新势能。
乡村振兴,需坚守生态红线。要坚持绿色发展的原则,把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习近平同志深刻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乡村振兴的目的是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必须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不得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来的片面增收。历史经验已经证明,不顾环境承载能力的粗放发展虽然可以带来短期经济快速增长,但不可持续,随着环境污染与资源耗尽,还会严重威胁人类生存。因此,推进乡村产业振兴,要充分评估产业的选择和发展可能对资源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应保护好、利用好乡村的绿水青山、田园风光、自然风貌,这是乡村的宝贵资源,也是乡村发展的优势所在、潜力所在。(东方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任启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