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如同附骨之疽,侵蚀着党的肌体健康。这些年来,从“文山会海”到“痕迹管理”,从“数字政绩”到“盆景工程”,种种变异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不断改头换面,成为阻碍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实落地的“中梗阻”。把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不仅是对作风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更是对新时代新征程使命任务的清醒认知。唯有以刮骨疗毒的勇气、科学精准的方法、久久为功的韧劲,才能彻底祛除这一顽瘴痼疾。
科学精准靶向整治,关键在于找准病灶、开对药方。要建立“问题清单”,区分不同层级、不同领域表现形态,避免“一刀切”。对机关部门,重点整治“门好进、脸好看、事难办”等衙门作风;对窗口单位,着力解决推诿扯皮、效率低下问题;对基层一线,切实减轻“表格抗疫”“证明围城”等负担。某省开展“减负增效”专项行动,通过大数据分析会议文件频次、督查考核事项,砍掉冗余环节30%,让干部有更多时间走村入户。这种运用科技手段的精准治理,值得借鉴推广。
动真碰硬方能见到实效。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不能停留在口头表态上,必须强化监督问责的“硬约束”。要发挥巡视巡察利剑作用,对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的严肃查处;完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让“实干家”得褒奖、“老好人”没市场;拓宽群众监督渠道,用“百姓口碑”检验工作成效。某市将“群众满意度”纳入绩效考核核心指标,对连续排名靠后的单位主要负责人进行约谈调整,倒逼干部作风转变。实践证明,只有让制度“长牙”、纪律“带电”,才能“防止窗效应”。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既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需要标本兼治、常抓不懈。各级领导干部要以上率下,从一篇短文、一次调研、一场会议做起,坚决向“套路化”“表面化”开刀;广大党员需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在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实践中锤炼严实作风;监督机关应创新方式方法,运用“互联网+监督”等手段提升治理效能。当每一位党员干部都成为作风建设的参与者、推动者,就一定能汇聚起破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磅礴力量。
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持续深化作风建设,彻底铲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滋生土壤,让求真务实、清正廉洁的新风正气不断充盈,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坚强作风保障。(廖倩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