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华社发表文章《整治违规吃喝,不是一阵风不能一刀切》深刻揭示了作风建设的内在规律。作为政策执行的“神经末梢”,基层工作者既要当好纪律的“守门人”,也要做好干群的“连心桥”。整治违规吃喝问题,既要保持高压态势的持续性,又要体现区分对待的精准性,在严格执行中彰显人性温度,在制度建设中注入文化滋养。
思想教育要如春风化雨浸润。根治吃喝歪风需从“心”入手。基层单位应创新教育形式,将纪律要求融入“方言戏曲”“廉政微剧场”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载体,让党员干部在潜移默化中强化敬畏意识。重点开展“场景化警示教育”,组织干部旁听违规吃喝案件庭审、参观廉政教育基地食堂专区,用“身边事”警醒“身边人”。更要建立常态化谈心机制,对苗头性倾向及时“咬耳扯袖”,帮助干部认清“一杯酒毁前程”的代价。
制度执行要似铁规发力生威。精准施策方能标本兼治。实践中需对商务接待、工作餐等不同场景分类制定标准,既防止“一桌餐”变异,也避免正常公务活动缩手缩脚。特别关注隐形变异问题,对“电子红包支付”“农家乐转移”等新动向建立快速响应机制,让“高压线”真正带电。
文化培育当以清泉涤荡人心。破立并举重建交往生态。要挖掘本土廉洁文化资源,将“粗茶淡饭”“勤俭持家”等传统美德融入村规民约。推动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减少非必要检查调研。更需关心干部身心健康,建设机关食堂“暖心餐吧”,组织厨艺比拼、营养讲座等活动,用健康生活方式挤压违规吃喝空间。
整治违规吃喝工作永远在路上,基层实践需要把握好三个维度,在态度上保持“零容忍”的坚定与“防治警醒”的温情相统一;在方法上坚持技术赋能与传统监督相结合;在效果上追求纪律约束与文化引领相促进。唯有既挥利剑又执银针,方能织就拒腐防变的密网,让清正廉洁的新风真正吹进街头巷尾、田间地头。(蔡钰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