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解决乡镇机关用车制度弊端的有效办法,对促进党风廉政建设,树立乡镇机关良好形象,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具有重要作用。贵州省锦屏县偶里乡目前有公务用车2辆,全乡干部职工52人,干部公务用车私车公用的现象普遍存在。公车改革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财政负担,促进节约型政府建设,但实际推行过程中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
第一,工作人员公务出行积极性下降。公务用车的减少,导致工作人员公务出行的方式变为步行、私车公用、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蹭车”等。就偶里乡而言,步行主要限于内四村,距离较远的外六村需乘车前往,外六村目前均无公共交通工具,仅仅只能借助私车公用及“蹭车”等下村办理事务,目前的工作常态,多为时间紧、任务重的工作,公务出行“想走就走”、“要走就走”不好实现,出行逐渐变成一种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去协调的负担,因此工作人员公务出行的积极性受到影响。
第二,交通补贴政策落实人群不够全面。参加公车改革的主要是公务员、参公单位工作人员、机关具有行政编制的工勤人员等,偶里乡目前共有职工52人,享有公车补贴的有15人,剩下的37人均无享受,当前基层工作越来越繁杂,走村入户工作量与日俱增,导致人员占大多数的事业单位人员、聘用人员既无公务交通补贴,又无公车出行的现象,如扶贫期间,驻村干部、帮扶干部时常下村了解群众住房保障、饮水安全、教育保障诸多情况,为贫困户带去增收渠道,带着贫困户一步一步摆脱经济、教育等困难,但因当时已在公车改革时期,许多帮扶责任人为及时入户只能“私车公用”完成帮扶任务,后期也未得到相应的补贴,使得干部工作热情受到挫伤。而且单单依照人员身份划分交通补贴范围,这既不公平,也不合理,容易引起工作人员的不满情绪,同时也会影响工作效率与单位部门的内部团结。
第三,公车使用管理制度不够规范有序。公务车辆管理除机关单位的规章制度,还要不断细化内部管理,以确保车辆使用和管理更加具有科学性、规范性。然而,一些部门存在自我懈怠、应付的现象,对车辆驾车人员的培训、管理缺乏针对性、及时性,对车辆使用和保养存在瞒报、虚报等,对车辆管理使用采取集中统一管理和单位独自管理两种模式,导致车辆运行不均衡,影响管理制度被“变形”或“搁浅”,整个公务用车管理处于被动状态,从而造成乡镇效能建设不到位,工作效率达不到预期。
针对上述问题,应从几个方面去改进和完善公车改革工作:
一是内外兼并,提升公务人员积极性。内在加强干部的学习教育,通过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讲政治、重规矩、作表率”等主题宣传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发挥带头作用,引领广大干部发扬艰苦奋斗、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作风,培养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为党的事业不懈奋斗,同时在教育中进一步找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公车改革政策和乡镇工作的结合点,对乡镇公车改革后存在的问题仔细分析,提出解决方案,切实增强宣传教育实效。外在加强车辆资源的整合,根据车辆的数量,对车辆进行合理分配,一般情况下,可将不同车辆分配到不同村落路线,避免公车交叉使用造成运行不均衡现象,有利于驻村干部下村开展工作;紧急情况下,可调整车辆供一条路线使用,方便工作人员及时解决紧急事件。
二是全面覆盖,落实各人群享受交通补贴。根据事业单位人员、聘用人员等各类工作人员的工作性质与工作内容,按一定的比例加快推进交通补贴发放。具体可根据参加工作年限、不同岗位、职责和工作任务等来执行交通补贴标准。对已享受的职工,当职位变动后,其补贴标准自职位变动次月执行变动后职位对应的交通补贴标准,根据参加工作年限、职责等增加工作补贴,促进弹性收入,进一步激励基层干部队伍担当作为、干事创业。
三是完善机制,规范公车使用统一管理。核定编制,严格按照规定控制公车数量,结合公车改革完善公车管理、使用、维修、经费开支等规章制度,并将制度向干部群众予以公示,自觉接受监督。明确专人,负责驾驶员日常驾车注意事项培训,每月对公车行驶公里、油料耗费、修理费用等进行核算公布,公平合理派车。乡镇纪检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加强对乡镇公车日常使用记录的监督和管理,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公布并督促整改。乡镇自身要严格执行公车管理使用程序,特别是对车辆耗油、维修、保养等情况进行登记对比分析,认真总结经验,确保行政成本得到逐渐降低,乡镇机关工作有序开展。(偶里乡人民政府 吴兰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