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这句话深刻揭示了领导干部政绩的本质——真正的政绩应在人民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记,而非一时的光鲜亮丽。“领导干部要精心谋事、潜心干事,努力为人民多作贡献,而非通过作秀、取宠、讨巧来博取廉价的掌声。”广大党员干部应以此为鉴,树立和践行正确的政绩观,多留一些“人去民念”的政声。
坚守为民初心,明确政绩导向。“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根基所在。从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就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宗旨,并始终落实到行动中。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党员干部的工作场景如何多元,从乡村振兴到科技创新,从基层治理到改革攻坚,“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使命始终如磐。广大党员干部应时时叩问初心,站稳“政绩为人民”的根本立场。在谋划发展时,要多听田间地头的“家长里短”;在制定政策时,要常思街头巷尾的急难愁盼;在推动工作时,要把“群众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作为检验政绩的第一标准。
校准政绩坐标,锻造民生丰碑。群众心中有杆秤,能够称出政绩的好坏、公私与轻重。党员干部的政绩绝非“面子工程”的表面文章,而是应树立在群众心坎上的民生丰碑。有些干部错把“领导看得见”当政绩,热衷打造“橱窗盆景”,却在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上敷衍塞责。这样的政绩终将被历史和人民否定。广大党员干部要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胸怀,校准政绩观的“坐标系”。既要做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也要做为后人作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坚决不为一时的“政绩冲动”而搞劳民伤财的“面子工程”,也绝不因盲目跟风而草率上马与当地发展实际不相匹配的大项目。
躬身实干担当,书写历史答卷。“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再宏伟的蓝图,也需要躬身力行才能变为现实。焦裕禄、廖俊波等优秀党员干部以实干精神赢得了人民的赞誉。他们脚踏实地、勇于担当,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回应了时代之问、人民之盼。反观个别干部,满足于“会议落实会议,文件传达文件”,看似忙忙碌碌,实则原地踏步,最终让政策在“最后一公里”搁浅。因此,广大党员干部应事事躬身实干,带着“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以钉钉子精神一锤接着一锤敲。既要敢于啃“硬骨头”,在改革深水区涉险滩、破藩篱;也要善于抓“细微处”,在民生小事上补短板、兜底线。把每一项任务当作“必答题”,把每一次挑战视为“磨刀石”,不搞“花架子”,不做“表面文章”。这样,我们才能在时代的答卷上书写无愧于人民的精彩篇章。(汪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