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习近平总书记赴陕西考察时强调“保护好秦岭生态环境,对确保中华民族长盛不衰、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环境保护从认识到实践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我国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显著前所未有,污染治理、森林资源保护取得了空前的成就。生态兴则文明兴,文明兴则国家旺。生态环境保护关乎国家发展,关乎人民群众幸福安康。“推进绿色发展,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铿锵有力的话语中透露着党中央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意志、坚定决心、坚定信念。习近平总书记的调研不仅为我国完成生态环境保护指明了方向,还为我国生态环境发展明确了关键路径。
历史证明,先污染再治理的发展形势无疑是自取灭亡。只有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更加完备的制度体系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立治有体、施治有序”,才能不断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打赢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要坚持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稳中求进,久久为功,在解决好历史遗留问题的基础上,求真务实,确保答好攻坚战的问卷。
实践证明,加强生态环境治理成为新形势下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加强生态保护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不仅会增加经济发展的含金量,而且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正确看待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形势,要站在历史的起点,在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不融合的过程中,探索二者的平衡,是考验干部治理现代化能力的重要试金石。我们不能被环境达标的假象迷惑,只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才能促进经济发展,提高民生福祉。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生态文明建设注定是一场持久战,只有胜而不骄才能在胜利中取得新的胜利。只有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不盲目乐观,认清还需要跨越的关口,啃下攻坚战的硬骨头,才能把握生态规律,统筹兼顾,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和积极成效,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上才能持续好转,稳中向好。(青海省门源县委组织部 闫蕊)